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08的博文

商业/广告生活

这几天很忙,忘记了平安夜,其实也没什么,本来就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事儿。可是,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应该给他些惊喜。而在这个不寻常的2008,一场经济地震让所有人都感同身受,在这个新的起点,应该给家人和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和感觉,让一切悲观的预期和烦恼烟消云散吧,让那些物质和欲望暂时抛在脑后。 其实,忘记了的理由说起来也很简单,除了加班之外,就是周末没有时间去超市。在这个商业社会,很多节日和事件是由商家提醒的,各种各样的洋节更是如此,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等等。即使是春节这种节日,也是只有进了商家的地盘才能感觉到节日的存在。同样,我们身边的各种不错的广告,也让我们会有很多东西触动你软软的心底,虽然这种感觉并不一定直接转化为购买,但的确在你的心中强化了“品牌”。 大概是出于对大众“技术过剩”的好感吧,一直对大众的产品很关注,包括系列的广告。虽然买不起,意淫一下还是可以的。新宝来大概是一汽大众的转身之作吧,不再将技术放在首要的宣传位置,而是强化一辆车给家庭所带来的感受,强化家庭车的概念,同时A级车的入门级别也注定新宝来将是你买车的一个过程,就让新宝来陪伴你继续“向上人生路”吧。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个广告,还有它的背景音乐,上了搜索引擎才知道,有很多人一样和我关注,大概就是那句:My life is brilliant. My love is pure.打动人吧。顺藤摸瓜找到了James Blunt。说到这儿,又想起了崔健那首《飞了》10年后拿出来给耐克做广告,配的刘翔,一点不落伍。 又想起自己买单反的过程了,之前一直对尼康印象颇好,而且自己接触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nikon 995,进单反的时候却进了佳能的门了,很直接的原因就是400D比D80便宜,再一个就是佳能的“感动常在”比王力宏拿着尼康相机比划强多了…虽然成龙也不咋样,但毕竟“感动常在”。 我们生活在商业的包围当中,买东西的时候经济使用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额外的感受已经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服装大概已经完全变成了额外的部分…手机呢,还有什么?

天津体验经济型酒店

因为工作原因,在天津出差了一个星期,算上前一次去,也10天左右了吧。这不危机了么,也给单位省点,好给俺按时发工资,也经济了一把,全部入住经济型酒店。 工作性质决定,需要在不同的地方流窜,于是体验了3个不同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一共5家门店。 第一个名字忘了,非品牌产品,房价168元。电热水器,烦,没啥好说的,以后不会住这种没有品牌的店,也绝对不会住放热水器的快捷酒店。 第二个是塘沽锦江之星店,在塘沽区河北路,印象很深,门市价189元,洗澡很爽,不用担心没水。房价虽然不大,但也基本够用。 第三个是如家五大道店,40元办会员卡,房价201元,住的楼没电梯,网速慢,印象也深。 第四个是如家鞍山西路店,房价201元,这个算是中奖了,住在端头,房间比其他大不少,很宽敞,退房的时候有个人专门要我退出的那个房间号,看样子是老顾客。 第五个是锦江之星开发区店,158元办了个会员卡,房价206元,这个最好了,房间不大,但里面还有个小桌子和两把椅子。 主要说说如家和锦江之星的感受吧,毕竟两个都是知名品牌。 如家:每个店之间品质有差异,得碰运气。被单是彩色的,我住的两家一个是绿色,一个是粉色,感觉不好。房间里面也是和外立面一样,以黄色为主,不是很舒服。非白色的主基调总给人感觉想偷巧或掩饰脏东西的感觉。会员卡40元,门槛比较低,连续住两天晚上就划得来。在鞍山西路如家住了几天,每天工人都不打扫水池,香皂沫干在黑色台面上的白色渍很是扎眼。房间提供桶装水,不过看台面的清洁程度,让人担心它杯子的清洁程度。如家每个房价配基本书,可以如厕的时候看看,不过这书我兴趣一般。 锦江之星:整体感觉比如家讲究多了,从外观设计到房间的内部设计。房间内部以白色为主基调,被子、枕头也全部都是白色的,很舒服。房间里面提供电水壶和一次性纸杯,连刷牙的杯子都是一次性的。虽然不是很方便,但相对安全、放心。会员卡158元,终身有效,适合长期住锦江之星的人办一张。另外,连着在开发区店住了2天,工人打扫房间的时候很干净,比如家感觉更好。 从这次体验看,锦江之星比如家好些,但至少在天津,锦江之星的店比如家少了很多很多,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也许是因为扩张速度慢才保证了锦江之星的品质吧。还有一些其他的快捷酒店,如汉庭、宜必思等。下次再出差准备体验一下汉庭,至于宜必思,说实话,看外观的感觉很不错,但暂时先放放吧,法国人开的。俺不是极端的民

开心网001

我这人一向对突然特别流行的东西后知后觉,在开心网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忽略无数邀请后,前天才加入。而且原因竟然是一个朋友在msn上和我聊起开心网,并且告诉我千万别加入被收购的域名kaixin.com的开心网。 登录开心网后,居然发现自己msn上有一般的朋友都在,也忒夸张了。而且一个朋友买卖一个争车位已经让一帮白领如痴如醉。昨天又推出一个买房子,进去一看,居然都是城市中真实的楼盘名字。别克的新车已经在争车位中投入广告了,买房子给开心网带来收入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 我一直对社会化网络、twitter之类的服务感到困惑,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拿它们来干什么,难道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人肉搜索”的模板么,lifestream之类的东西我也不是特别感冒,因为我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工具”主义者,互联网有意义的功用是学习,剩余的就是killtime了,而开心网就是这样一个kill time的家伙事儿,里面最强大的功能就属游戏了,看样子时间多的是的人大有人在,不知道老板们会不会在封了qq之后再封开心网。开心网估计是国内唯一一个不以IT用户为主的社会化网络了,如果豆瓣算社会化网络,那豆瓣就是文艺青年集散地了。 大概因为自己是一个市场分析者的职业所决定的,总是对事情本身的为什么和是什么很感兴趣,总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某件事情,其实这样少了很多的乐趣啊,嘿嘿。

北京限车

想想挺可怕的,北京现在从周一至周五大概每天停驶20%的机动车,路面情况还不错。但明显的已经开始感觉到我家附近的停车压力明显增大,白天在主路两边也停放了很多的车辆。由于貌似路况还不错,新增机动车数量还在增长,假如有一天取消限行,北京的路会成啥样子? 不赞成限行,因为对个人财产侵犯,买车前不告诉我,买车后什么事情都来了,什么意思? 不赞成控制每年新增机动车数量,虽然很多事情追溯不可能,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逻辑客观上鼓励了政策有空子赶紧钻,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不仅是机动车,政策房、小产权房一个道理。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道路资源是无限的,车数量忒多后,自然买车的人就会少。虽然这想法极端,但也是在道路规划水平、交通管理水平有限的条件下一种极端的假设。比这种极端假设更可怕的是粉饰暂时的太平,貌似畅通,临时手段没法解除,一直临时下去…明年4月份如果放开,呵呵,这北京的路,不过估计限行还得接着来,拉动内需么!

冬天来了,会有多久?

最近两个月,关于经济危机的话题忒多了,开始还没有特别的感觉,而危机真的就像冬天一样慢慢来了。现在开始慢慢相信,在奥运的华丽之时,危机已经开始来临,而我们还在盛世的幻觉当中。 最开始特别关注危机还是在长春的一段时间,晚上闲着没事,电视变成了消遣。美国总统选举的话题和经济危机掺和在一起格外的热闹,而每天的CCTV2的直击华尔街风暴也不厌其烦地请着各类专家面无表情地评述着,好像隔岸观火。再过几天突然间的4万亿让我开始感觉到寒意,而回到北京后,CCTV2的主题也增加了“保增长”,媒体也开始铺天盖地地宣传,然后是史无前例地降息。貌似房贷可能会降低,但降薪、失业的危险远大于房贷,钱是挣来的不是么? 作为一个房地产从业者,所谓的危机恐怕来的更贴心。一些自己干公司的朋友开始休整,反正无事可做,甚至做好找地方打工的准备;有的业务员已经转行去做其他商品的销售,房地产市场的消化数量一下回到5年前,价格掉到不是什么大事,成交量没了倒是真的可怕。房子从来就不是什么刚性需求,有钱就买大点的,没钱买小点的,实在没钱先凑合着,也没见多少人住在大街上。作为一个市场从业者,看到的是宏观经济数据的下滑,汽车消费增速迅速减慢,在商场里面看到的esprit啊什么的往年这个季节都是不打折的,目前新品直接就是8.5折…这个冬天有点冷。 现在媒体都圈拢着老百姓花钱,可谁敢呢?都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但问题是不远了也得有个具体的数儿,就差一天被冻死了这个冬天就是全部。眼看着CPI在下降,印象里面有一个周期美国那边都变成负数了,物价是不涨了,收入比物价的跌幅更快,谁敢呢?就这样的社保体系,谁不能不留点救命钱? 也不知咋了,上来又发一通牢骚,不写了。从道理上讲,事情总会过去,危机甚至等同于新的机会,可俺是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被体制抛弃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虽然有这种感觉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就此打住,牢骚写写就罢,生活还得是快乐的。

当当的网上支付与客服系统

当当的整体服务流程可能有所优化,现在发货时间好像挺快,很多订单第二天就可以收到,还经常能收到用当当专用的纸箱子包装的书籍,感觉不错,免运费几乎已经成为了标配。这种服务挺令人舒心的,虽然代价是特别低折扣的书籍不如原来多了。但这也是营销啊,毕竟有不打折的书店的标价和当当的折扣对比着呢。送货和服务貌似变成了额外的附加值,客户心理还是舒服一些,毕竟比实体店节省了很多成本。 因为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问题,和当当客服系统打过交到,说说感受。 在支付宝已经成为网购不可或缺工具之后,在银行大规模推销信用卡和网上银行之后,很多网购族估计已经习惯了网上支付的方式。我在当当订书一般慎用网上支付方式,因为怕之后带来的退换货问题、缺货问题带来烦恼,尤其是一个同事的书被送错之后换书的经历让我有点胆寒,基本上几个月打了无数电话才解决了问题,没有点锲而不舍的精神还真不行。这次被我碰上了网银支付多付款的问题,原因就是显示有货的一本书没给我发货但却收了我的钱。 打过了当当的客服电话,被告知已经退还卡内,打招行电话被告知还没到账,从11月12日至现在有13天还没动静了。招行的态度是可以根据交易信息去商家催促一下,我想再等等,等过一个信用卡还款周期再看看,因为毕竟如果我没取消预授权的话,如果酒店不理会,一般也要到结算日的时候才可以把额度还给我,我倒是想看看到底是银行还是当当的问题。 现在还不能把问题放到当当身上,但当当的客服实在是…并不是说客服人员的态度,而是说能接触到的客服系统。电话么,打了几次基本都是等等很久,期间静音时间非常长,让人误以为是已经被挂机;所谓的实时答疑,即网络客服系统,不知道哪位用过,可以跟俺说一声,基本都是等待后无疾而终;今天又发了个邮件,测试一下他们的邮件反馈系统咋样,我算是非典型客户么? 我倒是要看看这钱啥时能回到我的帐户,下次不敢用网银支付了,主要还是怕和客服打交道,太锻炼我的意志力了。

年底订阅:一个人的三联?

都说年关难过,上学的时候没感觉,反而年关是收压岁钱的时候,是收获的季节。上班了才知道年关的支出的确会增加很多,有些是必须的,有些是到年底想奖励一下自己或刺激一下自己的消费,什么物业费啊取暖费啊回家的路费啊堆起来的确也是个不小的数儿,今年估计很多单位年底奖金都要泡汤了,不裁员不降薪就不错了,还要什么奖金?不过话说回来,奖金不也是工资的一部分么,没这东西,跟降薪差不多… 言归正传,今年年底有了“阅读”的冲动。家里现在订了《新京报》,每天基本扫一遍,在年经好的时候一堆报纸也换回不少废品钱,还送吃吃喝喝的东西,老爸老妈闲来也有事情可做,还比较划算。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家里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情也渐渐不敏感,偶尔会发现自己好像和这个社会也没啥关系,想订点东西定期也给俺通报一下这时代都咋样了。毕竟在网络上都是“浅阅读”,而我上网基本只看“房产新闻”、“IT新闻&评论”、还有一些被G,F,W的东西,这东西不能看多了,影响心情。 同事订了《财经》,偶尔也翻翻,不错的杂志,也敢说话,就是文章读起来有点困难,大概也应该算是“财经体”的文章吧,就好似许知远在《经济观察报》的时候那样,放弃。接着又发现了《中国国家地理》,看的是今年关于东北的专辑,那么厚的一本,总感觉有捡了便宜的感觉,后来又观察了两期,也放弃,不过的确是本不错的杂志。在长春的时候拿了同事的《三联生活周刊》,看了有关冰岛的那期,个人到不是特别感兴趣,但王小峰的不许联想我倒是订阅了,而且几乎总看,也就多了一些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好感。接着又买了3期《三联生活周刊》,算是考察通过,昨天终于在邮政的网上订阅付了2009年的money,也算是对自己阅读状态的一个交待。 接着说《三联生活周刊》,连着看了几期,终于明白王小峰说的做三联的主题文章是一种折磨的定义。近期印象较深的几篇文章,一是关于台北故宫的文章,二是有关栗宪庭和宋庄的文章。 对于台北故宫的记录,让我知道两岸故宫的差异,内地的故宫是精英文化的代表,和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就只是一个旅游点而已,而台北故宫作为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更加明显,而台湾在这些描写中也是那样的温文尔雅,毕竟台湾是“四小龙”之一,经历过某种程度上的富有,罗大佑歌中的很多事在台湾发生比在内地发生晚了好多年。除了这些,也让人了解到49年前后的那些事,那些令人唏嘘不已的人和事,也让人对电视版

银行及信用卡使用记录

有实用的原因,有“虚荣”的原因,有主动的原因,有被迫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俺有5张信用卡,除了一张光大的银行卡是主动被派发的,终身免年费,其他的都是自己“主动”申请的,分属不同的银行。光大银行的信用卡从来没用过,所以无权发言,下面说说我的几张信用卡和几个银行的感受。就按拿卡顺序说吧: 1、中信银行 star 标准卡。 这张卡是主动要求的,因为单位总出差,想申请个信用卡住店方便,单位对面就是中信银行,加上房贷也在中信,就上杆子自己去申请了张信用卡,几乎和招行同时填表,但它先下来了,就变成了我的第一张信用卡。这个卡额度10k,一直没怎么提额,主动电话申请了也遭拒,让我将房产证之类的东西寄到深圳总部,我也就懒得理他。直到招行信用卡到手,这张卡的使用频率就开始降低。因为中信的网点太少,现在也就是刷刷次数。过了一年多,突然把额度提到23k,搞不清为什么,但现在用得还是少。 中信信用卡的免费短信提醒一直都有,还是比较方便。积分我不知道能干嘛,没太关注过。 中信银行的网上银行升级了之后,易用性还是比较强的,各种信息一览无余,包括剩余的房贷。而且中信的个贷业务虽然不如招行灵活,但也还算可以,最方便的是提前还款发个传真就搞定,而且不限金额和次数,这个非常方便。 2、招行携程联名卡。 这张卡到现在还是我的主刷卡,当时也是为了出差方便,所以选了携程联名。现在看起来,其实真没必要选携程联名,携程现在也没什么特别的服务,标准卡或随便其他什么卡都差不多。招行的主动提额非常快,初期我订机票和住店频繁,每三个月都提额,现在都35k了。招行的网上银行非常方便,可以说体验最好的网银。信用卡与一卡通关联自动还款,免收一卡通的年服务费。 招行信用卡原来不能设置密码,现在也可以了。原来没短信提醒,现在感觉中超过100就有短信提醒。就是积分还是那么鸡肋。我家门口就有招行,现在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挂在招行的一卡通上。另外,招行的金融产品比较厉害,随借随还的房产抵押贷款最早推出,俺后知后觉,想办理的时候已经晚了,政策直接卡死。否则,现在俺的压力也不至于这么大了。 以下两张卡是主动与被动结合的。在拥有招行帐户之后,一度把所有四大银行的存折、卡全部注销,结果有年春节回老家突然发现还真不行,当时ATM机每天限额5000,着实让我感慨了一阵子,离不开四大啊! 3、中国银行奥运黑

晚汇报:北京北京

在长春待了20天后,终于回到了北京。那天晚上8点吃完晚饭,说可以走了,22:30的火车就回了。一是呆的时间忒长,二是第二天走的话6个小时的动车组对于我来说的确是种煎熬,还不如躺着睡觉回来呢。 小孩子长的快,变化快,学习能力更快。回家之后,儿子给了一堆惊喜。20多天来长的本领一下子都拿出来还真是不少,原来不喜欢我抱,回家后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连我在厕所他也在外面不停地敲门,嘴里还念叨着爸爸爸爸。小家伙学会了很多话,也更会哄人了。每当你板着脸说升起了的时候,小脸就笑盈盈地朝着你不停地笑,看到别人拿吃的,两只小手就放在胸前做谢谢状,晚上睡觉前的一顿奶更有趣,看见你拿着奶瓶子的时候,自己就爬到小床趴在枕头上等着吃奶…另外,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尿裤子了,自己知道去厕所方便,站起来的时候还小心翼翼地躲着他自己刚刚创造出来的“杰作”。 很久没给他照相和拍摄了,有太多的瞬间一晃就过去了。给他做了很多的成长记录,这些记录是更多属于大人的还是他的?再过很多年,我们看到这些记录的时候,大人们想起了过往生活和他的成长经历,他会想起什么呢?

救市,连篇累牍的救市

这世界变化快,2007年10月份之前这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对未来无限充满无限憧憬,而2008年在美国人收到冲击之后,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所有人的预期都发生改变,接下来便是连篇累牍的救市,从美国救到中国,中国又成为了焦点。 而这两天,中国的4万亿再次成为漩涡的中心,而所谓的又快又准也成为媒体的关键词,看着CCTV2的芮成钢又坐在电视前都替他感到累,各种面无表情的专家也有点浪费时间,好像从直击华尔街风暴开始,芮成钢就没闲过。不过自从CCTV2从去年开始大面积报道房地产市场的节目开始,我就对它彻底失去了信任和信心,事实已经不是立足点,而是所谓的引导或者导向,中国已经有太多的观点发布者,但却太缺少客观陈述的事实。 4万亿对我来说根本没有概念,我更关注的是我能不能少缴点个人所得税,能不能让我放心地消费而不必担心医疗、养老,我更关心儿子是不是能够受良好的教育,至少是“平等”的教育,这恐怕是体制外的人都得惦记的事情吧。不过话说回来,这4万亿的确又和我有关,大概它能和我对未来的预期多少挂上钩,想办法钻进投钱的领域吧,也沾点光,不过这又和体制挂上了钩,还得靠体制。 不能再往下写了,再写可能就被g,f,w了,写这类东西本来也不是我喜欢做的。接下来可能真的要思考一下未来,想想怎么让家人和小胖子过得好一点,无法逃离,就只能去面对,不进则退。

完美的世界

在酒店,刚看完 《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 ,中央6套的佳片有约,之前又是 梁文道 做的解说。 自从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电视基本就是他睡觉以后的事情了,而我们全家也都疲惫不堪,很快就在床上进入梦乡。上一次看佳片有约还是《肖申克的救赎》,同样也是梁文道。他的解说为栏目增添了很多的亮点,同样一部电影,也因为这短短的一段而凸显精彩。 电影刚演完,老婆就来电话,儿子也在那边咿呀学语。《完美的世界》,一个临时的罪犯父亲给了孩子所幻想和想做的一切,给了他勇气。做父亲的确是个复杂的话题,电影让我想起。前面梁文道的解说让我想起90年代初好莱坞的很多经典作品,《与狼共舞》等等等等,那个年底我对票房为何概念,也不是特别清楚某个明星的名字,但却喜欢电影。现在的电影全是明星,全是票房排行榜,总是满心期望却失落而归,倒是无厘头真的合适,真的合适,不动脑子是合适的么? 算了,不知道想说啥,大概是该回家抱儿子了,嘿嘿。

一个美国总统的诞生

图片
大小就不是一个对政治关心的人,即使上了大学,所有的理想也仅限于能过上好日子。在技术甚至可以让你收看美国总统选举直播的今天,我还是在为了生活忙碌着,对媒体上充斥着的报道视而不见,在地球那边的黑白皮肤的选秀活动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当投票开始,奥巴马当选的开始,身边所有人都在谈论着一位美国总统的诞生,而每天泡在网上自然传递来的信息,却让我如此震撼。 与其说被一个政客感动,不如说被一种理想和信仰感动。民主是奢侈的游戏,而过程中的互相倾轧、不择手段无法绕开,但 "Chang, we can” 的胜利并不是奥巴马个人的胜利。 看看这些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1、 奥巴马选举获胜后演讲中英文对照全文   注释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our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今天晚上我们再次证明,我们国家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我们武器的威力或财富的规模,而是来自我们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 2、 麦凯恩的败选演说 Tonight -- tonight, more than any night, I hold in my heart nothing but love for this country and for all its citizens, whether they supported me or Sen. Obama -- whether they supported me or Sen. Obama. 今晚,就是在此刻,我的心中比任何一个夜晚都充满了对这个国家和她的全体人民的爱,不管美国人民选择支持我或者奥巴马参议员。 3、 Don't Stop Thinking About Tomorrow  看看其中的图片,看看人们的表情 Don't stop thinking about tomorrow Don't stop,

澳优奶粉及其他近几天的事儿

早上爬起来接到手机报,澳优奶粉出事了,而儿子恰好吃的就是这个。还没有从上次的三聚氰胺事件的庆幸中回过味儿来,除了自己的担心外,不知道这次的阪崎肠杆菌接下来会怎么发展。亲眼在儿童医院见过接受B超检查的人流和焦急的表情,nnd,这世界怎么了?迅速上网查了查,只能告诉自己,可能没事。 出事的是6月10日的一批产品,家里的是3月份的; 只对体弱的早产的孩子会产生负面作用; 有问题的已经退回; 目前还没有发病案例。当然,这些是媒体说的,还参杂着澳优自己的声音。虽然怀疑,但也只能如此,吃了也是吃了,换句话说,即使吃了不也没出事么?能做的就是换奶粉,但却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啥; 接下来大面积一查,估计婴儿奶粉有可能又会遭受新一轮风暴。 美国大选终于落幕,看了太多的评论,奥巴马的演说魅力无可阻挡,这恐怕是人类史上最奢华的选秀活动吧。印象最深的一句评论就是:“美国人用自己的选票选举了一位黑人总统,我们中国的*****还会远么?”这话题不说了,看其他评论吧,我不想被G/F/W,这博客也无关政治。 近几天风传银行中断与支付宝的合作,看了几个新闻,根结还是在银行无利可图。接下来估计各种利益要重新分配了,银联会不会自己弄一个类似支付宝的东西强行推广?不好说啊,静观其变。最后还有一个重庆的事情,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一个标本,会不会有其他很多人效仿呢?

八卦一下:007大破量子危机

图片
在“未来社会中坚”的鼓动下,虽然困的要死,还是去了长春万达影城凑了一次热闹,第一次观看午夜档首映。影院还真满,我们踩着点儿到影院的时候,仅剩4排以前的座位了。等着入场的时候放眼一看,真算是老"fans”了。 看量子危机 Quantum of Solace 这种片子就是放松和刺激去了。一开始的追车场面就给你的眼睛和心脏一个下马威,接下来就是不断的脉冲式刺激。不知道是坐在太靠前排了还是影片本身就这样,眼晕,不是一般的晕。很久没看电影了,也在影院体会追车、空战、打斗,场面还是挺刺激的。至于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能记得的就是大概过个10分钟就让你的心脏紧张一次。不过毕竟是发达电影工业出来的东西,影片的镜头处理构图忒讲究了,随便剪切一个都可以作为照片,想起了LX3… 对电影没有那么多的研究,也没看过那么多的007。有印象的只是上一任007布鲁斯南,这任007显然没有上任风流倜傥,但更干练,更像个特工。海报上的照片的气质特别像普京,尤其是联想到普京开战斗机等情节。还有,看电影的时候,有种奇怪的感觉,女主角 Olga Kurylenko 哪里和徐静蕾也有点象,刚刚搜了照片,仔细一看,好像没那么像,又和哪里像苏菲玛索,不知道谁和我有同感。 苏菲玛索 Olga Kurylenko 写到最后,想起片头的音乐,片头一段非常像mv,音乐非常英国化。

北京开车挺费脑子

人在长春一个星期了,除了工作便不知干嘛,下了班就看看电视上上网,象征性地翻翻带来的书。每天待在酒店,虽然封闭,但也免去了在北京的劳顿之苦。每天给家打电话,问问儿子的情况,小家伙进步很大,尿裤子的次数开始减少,而且可以自己动手吃饭了。只不过对着电话还是吱吱呀呀的。 人在长春,看的新闻还是北京的。今天看到北京要开始 轮换停驶汽车的号码 ,真是麻烦。真是佩服,能出这样的主意。在北京当个司机还真是不容易,除了基本的驾驶技能外,还要有很多其他的技能: 记住各种美丽的立交桥; 牢记去某个地方的主路出口,以免错过弯弯绕; 掌握经常出行时间的某条路的拥堵特点及时间段; 随时收听交通台,避让各种不定期临时交通管制的信息; 遇到奥运、什么全球峰会之类的事情牺牲行车权; 忍受堵车; 现在加了个每周停驶一天,还轮换,晕; 想不出了,交通拥堵是很多城市的病,只不过北京更严重。但就随时临时交通管制这一点,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什么地点发生,北京提出宜居的口号实在是很有趣。

上网 Vs. 上网

如果有空,把用来上网时间的90%用来读书吧! 这阵子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实践,实践,实践。

属于记忆的CD碟片

图片
长春,长江路,卖碟小店。 很多人在挑着各种各样的DVD,我却想找CD。显然,CD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仅过了不到2分钟,我便开始无所事事。或许,在主流的消费市场,CD也许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幻想着能在市场中找到一些模仿“与当年的正版CD一摸一样”的碟片,如今看来,这样的东西估计只能在电驴中找到,存在于硬盘中了。虽然他们的声音可能还是那样,但已经失去一种气质,大致可以形容为在网上看书的感觉吧。 记得在99年刚毕业的一段时间中,经常到平安里、新街口一带的小店去淘CD,一些制作不算复杂,也没有过度包装的碟片,但基本忠实于当年正版的CD。算是给自己的记忆补课吧,当年可都是买磁带的,而那些磁带,除了略显退色的封皮,即使播放出来也开始有些杂音,再后来,连播放磁带的工具都找不到了。2000年左右网络还没有如此这般发达,拨号上网是一种奢侈,更别提大量的下载了,CD还是比较主要的介质。 回到2008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家来讲,宽带虽然对于电影来说还略显局促,但对于mp3来说,已经绰绰有余。当年的 walkman、CD机已经变成了今天的MP3 PLAYER、IPOD、各种手机、IPHONE、MP4 PLAYER,音乐真的变成了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虽然,网络上基本以没有版权的数据源为主,但在技术的革命中,正版探索着通过网络销售的渠道,APPLE还获得了另其他人艳羡的成功。大概早晚有一天,音乐会变成完全用数据流来完成的一种商品。电影恐怕早晚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DVD会成为一种回忆。 想想,再过若干年,家里的除了书架恐怕要添一个放满硬盘的架子吧,一块块方盒子成为所有东西的载体。 那时候的CD封面没有那么复杂,没有第几主打第几主打,一张CD里面只有10首歌,没有很多的明星贴纸、日历。一如那个年代吧。忽然想起了飞碟唱片,滚石唱片,宝丽金,福茂唱片这些名字,这么快就变成了历史。 王杰:向太阳怒吼 姜育恒:一个人 王杰: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

敢吃什么不敢吃什么?

奶粉,鸡蛋,桔子…下一个是什么? 在饭桌上,有人提起“新出事”的鸡蛋,又谈及饭桌上的其他东西,大家倒是很“宽容”,对没有办法避免和判断的事情干脆不去管他,如果过于精细,是不是就该饿死了? 而我,担心的却是儿子。目前奶粉占了他每天饮食的很大一部分,虽然一直吃着“进口”奶粉,但这种信任也是如履薄冰。一天一个鸡蛋也是雷打不动,还有各种饼干、点心之类的东西,还会不会有下一个? 真的无语。

长春出差中...

很想买个硬卧或者软卧,结果还是坐着动车组到了长春,6个小时实在是有点痛苦。 长春很冷,还好有准备,把棉衣穿上,另外还带了羊毛裤,还好,暂时看还不需要。 现在对自己快要是老年待遇了,快养生了。 明天开始工作。

just a test

Technorati Profile

北京限车?

刚看了网上新闻, 北京或每年限发车牌10万 ,典型的“堵”思维,难道从来就没想过“疏”通思维?多少事情是因为堵而起,事情如果都能一堵了之这世界估计早没那么多杂事了。看周老虎等事情,哪个不是堵出来的,车也一样。我估计真的实施了会有不少新的行当产生。如果还套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新人也忒冤枉了。 倒牌照的黄牛党; 专门负责定期办理进京证; 河北汽车销量大增; 河北买车服务上牌一条龙; 河北汽车年检服务一条龙; 高速进京方向常年拥堵,办证车辆太多; 短期内汽车销售量大增,为先占个牌照; 二手车价格上升(因为推出便民措施:二手车报废不在10万限额内) …

Blog带来的问候

昨天,从 豆瓣 上收到了来自 彻上明造 的来信,提到了05年的 城事志 ,他的来信应该来自于我更新了我的 豆瓣 头像。很是意外,很是惊喜。一个是有朋自远方来,另一个是自己的流水账曾经被关注过。这也是本没什么期待的blog带来的惊喜吧。 网络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充满了无数的可能,你不知道明天它会给你带来什么。但是还是不习惯真人秀的SNS,完全暴露在网络中有一种不安全感,其实在网上写公开的blog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暴露或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搜搜ID基本上也可以判断出你是谁,可直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将自己的角色迅速真实化还是有很多不适应。 写blog还是一种比较自我的方式吧,大概也算是 一种SNS的方式 ,只不过没有那么直接。谢谢你的问候, 彻上明造 ,保持联络:)

迟到的十一流水账

本来十一计划有很多事情,看书,带儿子玩,逛街购物...结果,先是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在家呆了几天,后来又因为儿子感冒发烧,又跑医院又上火的,身体第一,健康第一,失去了再知道珍惜就晚了。 十一前几天,连车都开不了,去了两趟中日医院,结果愣没有急诊,看不了。好事是这病死不了人,连急诊都没有,坏事是我还得心怀不安的接着忍受折磨,就这么扛了几天,全世界人都知道俺病了,还是邻居的一点药缓解了俺的病情,终于告别了坐卧不安的状态,幸福幸福啊! 我稍强点,儿子又感冒。半夜睡觉闭着眼睛从小床爬到大床,没盖被,着凉了。小家伙的鼻子塞住了,不吃奶不吃东西的,他还不会对付鼻涕这种东西,嘴里一有东西就不透气,更别说吸奶嘴了。看着小家伙的难受样,真想让他的不舒服转移到我的身上,算是越来越深刻理解父母心了。 儿子的呼吸像拉风箱,心理没底,去了儿童医院。在中秋节的时候去了一次儿童医院,算是领教了人多的力量,上午去的时候记得挂号是696号,等我走的时候已经是1000号了,医生中午不休息,轮流吃饭,第一次有点可怜医生,他们也是人,不是机器啊,就那么一个一个地不停地看。上次的医生还不错,问了问家里有什么药,对症开了一点,所以这次也没太多想。可怎知这次开完了药一交款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开了点抗生素、止咳药,还有两种中药,居然要200大元,只是个小感冒啊,就我看来,那些中药在我看来是可开可不开的。大人吃了也许会缓解症状,问题是小孩根本就不吃药,也没的道理可讲,除了暴力其他基本别无它途,必须得药也就算了,我可不想为了吃可吃可不吃的药把他弄得嚎啕大哭。小孩子一个感冒,医院的要加自己买的猴枣散、冰贴等,就要近400块,还不加上去医院的交通成本、误工成本,可怕啊!不管怎样,儿子渐强,全家人的表情都不同程度的放松。看他又能吃、又能玩了,想想,健康真好! 十一哪也没去,长城开了我的破车一天,还刷了一下车,想想那车上次刷的时候已经是奥运开幕式之前的某天了,为北京省水了。那破车外观也就那样,但里面时间长了不刷实在是受不了,呵呵。 十一最大的成就,虽然没发生在我身上,但全家都高兴:儿子会走了,10月3日晚上,他自己也很好奇,不停地兴奋地走来走去!

姥姥走了

姥姥走了,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终于离开了,88岁。 上次回去的时候就这一天知道只是早晚的事情,但电话里知道了还是强忍着,眼泪才没有下来。上次带儿子回去的时候,姥姥已经卧床了,小家伙在姥姥的身边爬来爬去,一直笑呵呵的,玩累了还趴在姥姥的身边沉沉地睡去。年龄大的人都说,老人家没事,否则小孩子会害怕的。 姥姥很坚强,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80多岁了,一直到去年,还照顾着看不见的舅舅,每天做饭、擦地,安排着家里两个人的日常起居,一直坚持不请人,只是女儿们每天回去看看。姥姥很惦记着每个孩子,有一点好东西都要分成几份,给每个孩子留着。有人说,如果姥姥只有一个馒头,有人要饿死了,她会把整个馒头都让出来... 我不能回去送您了,姥姥,您一路走好...

“拆奥运的台”

昨天在msn上跟老二闲扯,吓了我一跳: 我:你们现在是不是闲死了? 老二:一般。 老二:这几天该折腾奥运会的事了。 我:和你有啥关系? 我:有机会都应该出去避运。 老二:我们开完开幕式过去拆台。 老二:你没听说啊? 老二:奥运拆台工程。 我:没。 我:真的假的? 我:顺便把鸟巢也拆了吧。 老二:那个工程量可不小。 我:卖废品应该能挺值钱,还不用把刚钢筋从混凝土里面弄出来。 老二:估计水立方好拆。 我:带个锥子就拆了。 我:真的去拆台? 老二:真的啊。 老二:8号夜里去。 到这,才知道是真的,嘿嘿

单双号生活状态汇报

上班坐公交,单程20公里多点,耗时1~2个小时,视路况和公交司机的技术和心情而定;坐在公交上属无所事事状态,不能睡觉,不能看书,下车基本属于半晕车状态; 北四环早上由惠新东桥至健翔桥东向西方向基本属于拥堵状况,辅路尤甚!今早安慧桥至北辰西桥北侧辅路彻底封路后北四环惠新东桥至安慧桥四环主辅路拥堵严重,惠新东桥至安慧桥走了接近40分钟,与步行相当,车上无数人打电话接电话解释迟到原因。过了健翔桥基本畅通,学院桥、中关村一路畅通。 公交打折后真的很便宜,让我有点吃惊。空调车20余公里仅收费1.2元,因为俺路途遥远,怎么都能混个座,但晃的厉害。很困惑,在公交车上能做点啥呢?时间太长了! 今天空气质量也不咋地,我以为限行了空气就会好些呢,米国人想带口罩,我还真不信了,吃饭也能带着?

北四环是不是应该多为公共设施多考虑点?

奥运会要来了,北京花了大本钱,不管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实际是加速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北京是变漂亮了。每天经过奥运场馆,看着鸟巢和水立方一天天建起来,虽然也有过这玩意儿是不是太贵了的疑问从脑袋里一闪而过,但更多的还是期待和骄傲。不过对周边道路两边的绿植栽了拔拔了栽往复好几次却真的痛心那是纳税人的money。 奥运来了,单双号也来了,我的生活呢? 北四环仍然不那么畅通,尤其是公交车聚集的辅路。真搞不懂当时设计四环的人怎么想的: 三环经过改造后主路已经通了公交,四环为什么不考虑? 为什么主路畅通,而辅路却仍然堵的要死? 公交稍微密集一点的地方就走不动? 设计城市的时候有谁真正考虑过公共服务系统设施? 谁考虑过步行系统? 谁考虑过自行车走哪? 唉,放假算了。我也回趟老家,不凑这热闹了。看看那么多为了空气 放假 的地方,还真有点羡慕。其实奥运会不就一大点的运动会么,是比较复杂,那么多事情要做,还要反恐。拿奥运会当成一个大party看就算了,都来北京分分金牌,拿拿奖,旅旅游,不就这么一档子事情么。既然是party,既然是是娱乐,都放假算了,反正也没那么多事情做。 还不如让大家都给中国加油吧。

买书的地方的变迁

从前单身的时候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偶尔转转书店和碟店,很惬意。现在很少了,一是去转的时间没了,二是即使转了,买了也总是束之高阁。现在买的基本都是用的书,一是没时间看,二是节流。 今天上午去海淀图书城附近转了转,感慨万千。 很长时间没去书店了,记得住和平里的时候在等公交车时经常去影协电影院下的“新知书店”(好像是这个名字),在那花了不少钱。后来搬家后基本都在当当网上解决,偶尔卓越一下。至于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新京报》的书评和豆瓣网。 转回来说今天的经历。 先去的第三极。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本来想到甘家口的建筑书店去,因为顺路,就想起了第三极。沿着扶梯一直爬到4层,第三极真是个混搭,各种精致的小铺子还有民间创意展都在1-3层,算是一个创意的商业空间吧。进了书店,也充满了商业味道,导视很精致,环境很时尚,甚至图书的分类名称都和其他的不同。但总体感觉找书困难,跟传统的书店相比,商业味道完全占了上风。 去左岸工社的路上顺便去了海淀图书城。那条街已经变成了步行街,但人却跟之前没法比了。虽然我去的时间不是逛街的主流时间,但进到昊海楼里面印证了我的判断。地下一层的国林风不知道什么时候搬走了,替代它的是一个淘书的店,全是打折的书,甚至有论斤卖的书。简单看了一下一层,感觉已经变成了特种书(考试书、打折书)的聚集地,曾经多么辉煌的地方啊。大学时代在里面留下了很多时间,如今已经物是人非。 左岸工社的新华书店倒是比较合我的口味,书的分类比较合理,比较容易找到。花1元钱办会员卡享受八折优惠。估计又有人该争论这种行为会毁坏中关村的书店生态,我是那种没那么多情趣的人,还是这种实惠来得比较直接。 很久没去西单的图书大厦了,现在商业区已经不属于我了,都记不得上次是什么时候去的西单了。买书变成了偶尔为之,看书被看网和看报替代,我的时间都哪去了?

对搜房的一点改进意见,希望有用。

1、关于搜房资讯集团最近对新闻阅读页面调整的一点意见。 1)最近新闻阅读页面有一些调整:一是漂浮广告,二是将一篇新闻分成若干个页面。      这两个东西对搜房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了投放的广告位,二是强迫阅读者刷新页面,不断点击。      但这两个东西严重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广告位可以关闭,但每次点击下一段都要出现;      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会降低阅读体验和阅读效率,至少我会尝试寻找其他的阅读源。 2)以上情况的链接示意和截屏。       1)链接地址: http://soufun.com/news/2008-05-23/1771077.htm       2)截屏图片: http://p15.freep.cn/p.aspx?u=v20_p15_p_0805231044236581_0.jpg       3)这篇文章是今天刚刚更新的,不知是搜房和《新京报》之间的独家协议使然还是其他原因,在我写这个邮件的时候还没发现其他网站有这篇文章的链接,但从传统媒体出来的房 产新闻90%都是相同的,我想这类新闻找到其他的阅读源并不是难事。 2、关于搜房网站的一点想法。 1)这些东西很粗浅,毕竟搜房是个经济实体,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方向,这里仅作为一个用户的基本体验作为参考。 2)虽然很多WEB2.0网站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但它对网络的内容提供方式和用户体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time》将"you"作为年度人物。豆瓣(douban.com)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影响力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而用户提供内容的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3)搜房的资讯集团、研究院、二手房、家居等板块已经非常清晰,但就普通用户接触比较多的资讯集团和二手房板块实际上完全停留在传统所谓门户的思维模式上。从内容角度上讲,现在用户对各种信息的二次加工与处理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如果用户愿意,可以借助网路上的很多工具对信息源的信息进行目的性非常强的删减,所以对信息提供方式和用户体验必须非常关注。比如这个帖子: http://blog.yangyc.com/2008/04/23/let-real-estate-info-find-u/ (告别人肉刷,房源自己送上门)。 4)搜房的业务有很多很好的胚子,让用户参与和体验,比如论坛等(个人觉得搜房定位更偏向于

终于,还是想写点什么...

这些天以来,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每天看着网络上的一幅幅照片,总是刻意的保持平静,做着深呼吸,不让人轻易看出心底的那份悲伤。但看到很多孩子的照片的时候,我的心彻底崩溃。做了爸爸之后,感觉自己心底的变化还是不小,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同情,也有了一份耐心与平静。就是这样的变化,让我更无法想象这中折磨孩子们的父母是什么样彻骨的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 捐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但愿这不只是一时的冲动。冲动之后,久久搁在心底最软的那份东西被翻了出来。想成为一个志愿者,没有目的的,发自心底的献出一份心底的爱,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我希望这能成为我生活的常态,不仅仅是有关地震,而是在自己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曾经以为音乐只属于过去

每天挂在网上,大概是因为信息太多了,网眼太大了,每天其实过滤不出太多东西,倒是每天马桶上的《新京报》时间能给脑袋留下点印记。今天知道了 王若琳 , 豆瓣 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能给你一串消息,总能过滤出你想要的。 搜了听了王若琳,从 豆瓣 知道了 张悬 ,知道了 陈绮贞 ,才发现原来音乐不只是每天偶然感觉到的样子。王若琳,一个jazz的小女生,那么多人热捧,简单听了点,倒不是很感冒,大部分是英文的创作,还不如直接去原汁原味的jazz了。但她们的歌倒是值得一听。也才发现有这么一小群人还在做着自己的音乐,给那么一小撮人。直接真的是平的了,很难想象很小众的东西也会有很多人去喜欢,大概就是长尾理论概括的吧。不过这东西不能听太多,偶尔调剂一下才不错。一群衣食无忧的不用为吃饭发愁搞出的音乐,不能天天听。 顺便在豆瓣中找到了一个豆列, 2007年值得一聽的音樂 ,里面的专辑列表,几乎每一个都搜了一下,试听了一段,久违的感觉重新来过,弄得我直想把那破车上的收音机换成CD。而国内,的确不知道该听什么了,其实我一直以为我已经丧失了接受新音乐的能力,原来不是这样。 近期总是利用网上听歌的网站听一些老歌,其实音乐不只是属于过去,大概只能说听音乐的感觉属于过去。听歌不能为了听歌而听歌,偶然来的感觉才是真的感觉。推荐一下 Last.fm , 一个音乐社区,让新事物来的更猛烈些吧!

发烧的选择

清明小长假跟周末好像没什么区别,不过倒是去老二家里有惊喜!房子还是新装修的好啊,看了他家我又有了装修的冲动,房子真是个给人无限瞎想的地方。 最感兴趣的还是老二那套影音系统,投影仪+音响+功放+电脑,看起来真的影院的感觉,看测试碟看的惊天动地,演唱会更是原音毕现。要是反过头两年,真的可能拍拍脑袋也想copy一份,可现在....时不时去他那happy一下就成了。假如真的也弄了一套,我家儿子非吓到不可,也没有多少机会能让它发挥多少功效,很少机会开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口子还真会享受生活,除了一套音响,就是那面对音响的沙发了。只有两个人的位置,沙发旁边的扣手一扳,整个人就躺在上面了,面对着投影幕,耳边被各种声音包围,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享受生活?我烧点啥?嘿嘿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

图片
这话题真要不停的思念了,昨天几乎写完了,死机了,硕果无存,一边思念昨天的文字一边写吧,感觉的确会差很多。昨天是专注于感觉,今天时不时会想想昨天写了什么,尽管没有人让我复述。 《新京报》周六的娱乐版不错,有点八卦还不是彻底的无厘头八卦,有时候还能获得一点有用的信息。在上面看到张雨生《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上网狂搜,发现是台湾版,只能MP3先过过瘾了。从前没有也就没有了,可现在人类失去了网络会怎样? 嘿嘿,那写报告得累死。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是一扇门,不仅通往不是时时都能想起的熟悉的声音,也通往和音乐融在一起的感觉。我有个网名叫radio_man,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很简单,和大学时期的北京音乐台有关。那时路凌涛的《老式汽车》,张有待的《北京新音乐》《午夜蓝调》,郑扬的《校园民谣》都是最爱。让以前只能从杂志上看到的音乐变成了流畅的音符进入我的耳朵和心灵。从那时起,Beatles、nirvana等等等等(省略不知道多少字)才鲜活起来。 张雨生算是比较主流、商业化,特有的声音早就很熟悉,直到《带我去月球》才知道他的另一面(通过卡带渠道只能挺到引进的专辑,其他是万万不知的,那时候信息可远不如现在发达,google还不知道在哪呢或者说我还不知道网络是啥玩意呢),一种在主流和自我之间的挣扎。大学的某年,广播里满是怀念他的节目,现在还能想起午夜里在宿舍的床上听着广播里面的歌... 音乐会因为记忆而丰富,记忆会因为音乐而清晰。一直怀念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快乐来得如此简单。而那时台湾歌手的那种人文关怀并没有完全被商业掩埋。家里还有很多平日搜集起来的老CD,其实也很少听,偶尔收拾柜子的时候看着封面,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现在的主流流行音乐在周杰伦这个牛仔变得很忙之后,还真不知道听啥了。心境变了,环境变了,音乐也变了。大概还是自己变了,现在的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乐趣,并不能因为他们缺失了我们当时的感觉而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电驴在辛勤的下载,快点,快点,最好是直接落下,可别盘旋了!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思念一位歌手,思念一种感觉,思念一段青春。

二月二理发

昨天二月二,特意花了200大元买了个理发器,给儿子剃了一个龙头。小家伙开始还是好奇,中间便呜呜的哭了起来,大概是因为害怕吧,我想他应该还没有为我的手艺感到悲伤的能力。 儿子一天天长大,好像一个时间记录仪,没有他的时候日子还没感觉那么快,因为生活中的变化的确不多。自从他来到家里,每时每刻忠实的通过自己的模样记录着时间的快速流逝。 春天来了,爸妈经常带他出去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晒太阳,连着一个星期,他的小脸和鼻尖已经有了点太阳留下的黑色,再加上我给理了发,越来越有男孩子的特征了,越来越像小男子汉了。估计理发之后不会有人再问:男孩女孩啊? 顺带说一句,理发的推子还真好用,松下的,又支持了一下日货。

血色浪漫

最近好像有点着魔了,总想把《血色浪漫》赶紧看完,好多台在演,看的我稀里糊涂,反正就那么多情节,也不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昨天可算在浙江台把结尾看到了,原来钟跃民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了,倒是符合之前的逻辑。 大概每个人都有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节吧,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背景,这剧还真有点意思。其实想想那个年代的那批人都有点浪漫那个劲,也有周晓白的轴劲。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崔健的歌大概都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弄出来的东西。 忽然发现,崔健、姜文、夏雨、常宽、高旗不知道哪里长的有点像(还是气质像?),跟同事说,他们说没发现,到底像不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