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订阅:一个人的三联?

都说年关难过,上学的时候没感觉,反而年关是收压岁钱的时候,是收获的季节。上班了才知道年关的支出的确会增加很多,有些是必须的,有些是到年底想奖励一下自己或刺激一下自己的消费,什么物业费啊取暖费啊回家的路费啊堆起来的确也是个不小的数儿,今年估计很多单位年底奖金都要泡汤了,不裁员不降薪就不错了,还要什么奖金?不过话说回来,奖金不也是工资的一部分么,没这东西,跟降薪差不多…

言归正传,今年年底有了“阅读”的冲动。家里现在订了《新京报》,每天基本扫一遍,在年经好的时候一堆报纸也换回不少废品钱,还送吃吃喝喝的东西,老爸老妈闲来也有事情可做,还比较划算。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家里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情也渐渐不敏感,偶尔会发现自己好像和这个社会也没啥关系,想订点东西定期也给俺通报一下这时代都咋样了。毕竟在网络上都是“浅阅读”,而我上网基本只看“房产新闻”、“IT新闻&评论”、还有一些被G,F,W的东西,这东西不能看多了,影响心情。

同事订了《财经》,偶尔也翻翻,不错的杂志,也敢说话,就是文章读起来有点困难,大概也应该算是“财经体”的文章吧,就好似许知远在《经济观察报》的时候那样,放弃。接着又发现了《中国国家地理》,看的是今年关于东北的专辑,那么厚的一本,总感觉有捡了便宜的感觉,后来又观察了两期,也放弃,不过的确是本不错的杂志。在长春的时候拿了同事的《三联生活周刊》,看了有关冰岛的那期,个人到不是特别感兴趣,但王小峰的不许联想我倒是订阅了,而且几乎总看,也就多了一些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好感。接着又买了3期《三联生活周刊》,算是考察通过,昨天终于在邮政的网上订阅付了2009年的money,也算是对自己阅读状态的一个交待。

接着说《三联生活周刊》,连着看了几期,终于明白王小峰说的做三联的主题文章是一种折磨的定义。近期印象较深的几篇文章,一是关于台北故宫的文章,二是有关栗宪庭和宋庄的文章。

对于台北故宫的记录,让我知道两岸故宫的差异,内地的故宫是精英文化的代表,和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就只是一个旅游点而已,而台北故宫作为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更加明显,而台湾在这些描写中也是那样的温文尔雅,毕竟台湾是“四小龙”之一,经历过某种程度上的富有,罗大佑歌中的很多事在台湾发生比在内地发生晚了好多年。除了这些,也让人了解到49年前后的那些事,那些令人唏嘘不已的人和事,也让人对电视版的《台湾故宫》的平民视角充满期待。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对艺术区这事儿多少还有些了解,什么环铁艺术区啊、索家村、费家村、小堡、左右艺术区、798啊,多少也见过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对圆明园、小堡的事情也知道一些。而从根本山说,艺术区便是艺术品的工厂,工作室就是艺术家的office和车间,艺术品便是艺术家的产品,而资本便是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驱动力。地产商的本能是从土地获取收益,为艺术家提供栖身之地就可以这个链条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可以利用艺术的附加值为土地增值。在整个环节中大家各有所需,各有所得。我不知道三联的这个专题做了多长时间,但看得我很陶醉,对艺术的状态、艺术家的状态、小堡的状态描写的很清楚,而对小铺的崔大柏的着墨也很多,的确,没有他,小堡也不会变成这样。不过最近的状况是,金融危机来了,很多画廊倒闭了,作品价值缩水,现在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能被资本作为逐利的工具。

一扯扯了这么远,也不往回收了,文字散大概本来就是俺的风格吧。虽然我不是因为王小峰订阅了三联生活周刊,但至少是一个诱因,三联不是王小峰一个人的三联,另外,他杂志的文章和blog的风格差异也忒大了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开心网001

A股的底在哪里:下一轮哪些企业会起飞?

北京开车挺费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