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房地产”的博文

股市房市:刻意练习成为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人生赢家:情绪稳定 股市跌出了翔。 如果今天没忍住在下跌最快的时候清仓,可能是真正的人间悲剧(不过也不好说,明天没准又会跌成鬼)。看看证券公司APP还好,最怕的是打开微信,如果你再有个群以股友居多,那恭喜你,练习控制情绪的机会到了。 有个流行的词儿叫“情绪价值”,还刻意问了一下度娘,好在第一页没有被莆田系攻陷,我忽然看到了他们居然还没有进军“心理健康”这个产业,在当下的环境下,我觉得他们不是看不见,应该是知道不是恰当的时机。看来看去,虽然有很多或中性或积极的解释,我还是禁不住把情绪价值定义成容易“被收割”的那个关键点。无论是博流量、还是促成交下单,好像“情绪价值”都是最有利的点。 人生赢家也许就是:成为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地产:人找地Vs.地找人 偶然的机会跟老朋友坐在一起扯淡,有些道理好像都懂,但真碰到具体事情,大部分时候还是无限感慨。作为一个中年人,需要跟无数的惯性作斗争。“听过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我们的宿命。 英语非母语的小孩,很大一部分人还是需要先想明白汉语,再想办法翻译,真正能用英文思考和构建的恐怕绝对是少数,所以底层思维语言的不同导致底层的逻辑一定有很多差别。中年人是拥抱互联网的一代,超前投入互联网的人很多成为了烈士,其中少数人成为了英雄;而小朋友们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对他们来说,不需要拥抱,像空气和水一样一直未曾离开。 地产呢,在二三十年的光景里面,都是“人找地”,只要是地,地能变成房,就是稀缺资源。而如今,地产被打到了谷底,貌似怎么搞都没戏。实际上是变成了“地找人”的年代。也许新生代的公司,出生就是如此环境。但对于在“人找地”的环境里浸淫太久了的我这样的老人家,总是在“人找地”和“没出路”两种情境里徘徊,对于“地找人”的选项是要“刻意练习”的,必须时刻警醒。 出清:强者思维 某天,微信公众号推给我一篇极短的有关毛选的文章,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毛选是强者思维。虽然没有详细定义强者思维是什么,字面理解应该是“建立规则”,而不是一位地遵守规则,这个建立,应该也包含着打破规则,重新建立规则。 小时候死记硬背了很多政治题,以为考完试就忘了,但实际上潜移默化已经浸入思维,只是不自知而已。真翻起毛选,发现很多词句很熟悉,只是理解的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年代,也是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放在现在,也并不过时。 在情绪里面,很容易以自

冬天来了,会有多久?

最近两个月,关于经济危机的话题忒多了,开始还没有特别的感觉,而危机真的就像冬天一样慢慢来了。现在开始慢慢相信,在奥运的华丽之时,危机已经开始来临,而我们还在盛世的幻觉当中。 最开始特别关注危机还是在长春的一段时间,晚上闲着没事,电视变成了消遣。美国总统选举的话题和经济危机掺和在一起格外的热闹,而每天的CCTV2的直击华尔街风暴也不厌其烦地请着各类专家面无表情地评述着,好像隔岸观火。再过几天突然间的4万亿让我开始感觉到寒意,而回到北京后,CCTV2的主题也增加了“保增长”,媒体也开始铺天盖地地宣传,然后是史无前例地降息。貌似房贷可能会降低,但降薪、失业的危险远大于房贷,钱是挣来的不是么? 作为一个房地产从业者,所谓的危机恐怕来的更贴心。一些自己干公司的朋友开始休整,反正无事可做,甚至做好找地方打工的准备;有的业务员已经转行去做其他商品的销售,房地产市场的消化数量一下回到5年前,价格掉到不是什么大事,成交量没了倒是真的可怕。房子从来就不是什么刚性需求,有钱就买大点的,没钱买小点的,实在没钱先凑合着,也没见多少人住在大街上。作为一个市场从业者,看到的是宏观经济数据的下滑,汽车消费增速迅速减慢,在商场里面看到的esprit啊什么的往年这个季节都是不打折的,目前新品直接就是8.5折…这个冬天有点冷。 现在媒体都圈拢着老百姓花钱,可谁敢呢?都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但问题是不远了也得有个具体的数儿,就差一天被冻死了这个冬天就是全部。眼看着CPI在下降,印象里面有一个周期美国那边都变成负数了,物价是不涨了,收入比物价的跌幅更快,谁敢呢?就这样的社保体系,谁不能不留点救命钱? 也不知咋了,上来又发一通牢骚,不写了。从道理上讲,事情总会过去,危机甚至等同于新的机会,可俺是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被体制抛弃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虽然有这种感觉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就此打住,牢骚写写就罢,生活还得是快乐的。

难以复制的激情和难以阻挡的买房行动

上上周去看了北京顺义马坡地区的两个项目,一个叫香堤漫步,一个叫纳帕尔湾,两个项目挨着,邻居。这两个项目距离奥运水上公园大概2公里,但那个公园我的确没看出什么特别的,但周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真的不是一般的好!回来一直想写点什么,一直没动笔,想法越搁越少,再不写就没了,赶紧挤出来:激情能复制吗? 香堤漫步是龙湖地产的项目,产品要符合90/70政策,其中有别墅,还有看起来像别墅的花园洋房,曰“别苑”。别墅开盘当天一扫而空(当然是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客户积累),现在卖的是“别苑”。 “别苑”实际就是6层带电梯的板楼,产品基本在90平方米以下,立面和别墅是同一个风格,单价大约10000元/平方,总价不超过100万。首层有个150平方左右的户型,送一层地下室,总价300万。 项目就做了一个会所和一个小小的样板区,但经过曲折的林荫道进入销售空间的过程让人相当的愉快,由于总价低,现场也不是一般的火爆,在调控政策下,房子看起来跟白菜还是差不多。龙湖地产刚进入北京,但蓄势已久。香堤漫步虽然展示空间不大,但从建筑风格、施工工艺、产品创新方面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用心在做事情,连销售人员的笑脸都充满了激情。 纳帕尔湾的工作团队是“纳帕溪谷”的原班人马操刀制作,这在他们的宣传资料和网站上也一再作为重点推出。“纳帕溪谷”是在2004年开创了北京别墅产品设计和营销的一个时代,给无数人提供了梦想家园,给专业人士提供了营销范本,那时,能感觉到纳帕溪谷中蕴含无限的激情。 凭心而论,纳帕尔湾的产品创新也比较到位,其中4个别墅一个组团,首层的错层很好地解决了地下车库和内庭院的问题,同时顺利地将地下车库和地下室自然地纳入到销售面积当中,摆脱了之前别墅地下室总给人“白送”的感觉。 就在纳帕尔湾创新的同时,表面上更多看到的是对“纳帕溪谷”的复制,从建筑风格和营销方式,当纳帕溪谷成为一种新的“别墅营销标准”之后,再来看纳帕尔湾,“复制”完全掩盖了创新的锋芒,而这种创新,更被人感觉到是解决相对高容积率下别墅规划一种很好的方式。纳帕尔湾全部为独栋别墅,总价500万以上,现场自然冷清了很多,。 房地产产品的创新在投资方和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飞速地变化着,一个产品中除了心血还有“心思”,事情做到了,比尔自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感受到。技术可以复制,“心思”、“激情”却像产品中的“神”,只能感受,没法复制。 同时,除了坚

用时间换来的买二手房必杀技!

宝宝出生了,为了解决住房紧张,想在家周边找套二手房,付出了时间和经历,把经验写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用。这里的二手房指的是那种90年代的小面积低总价的房子,因为房龄老一些,所以面临的不确定性就更大些。花了很多心思,却最终放弃。 【1】买个新手机号码,用完就扔掉。 在买房的时候一定要买个新号码,不要嫌"双枪"麻烦,否则莫名奇妙的电话会影响你正常的生活。在找二手房的时候虽然已经有所防备,买了个新号码,但嫌"双枪"麻烦,偶尔也留了自己常用的手机,结果是也许一个月后你还会接到问你是否买房的电话。 有的中介是将客户的需求信息登录到公共的系统资源上,你的电话只要一进入这个系统,整个公司的业务员都能给你打电话,后果可想而知。 【2】当中介逼定的时候,貌似给你好处,你一定要冷静,房价要和业主当面谈。 中介一般会攒一批客户同一时间去看同一套房子,以便逼定。以下是我在北京比较大的中介的真实经历,中***房地产经纪公司。 我第一天看房的时候,那套房子我比较满意,但在之前已经有人明确要下定,而中介的人员说了我一堆好话,骂了那人一通坏话,说想把房子卖给我云云,那套房让我签约价格为75万元,我在中介斗争了1个小时,最后还是没有签意向书,没交那5000元。 第二天,同一个公司的另外一个店的业务员打电话说,其实和那个人签的是73万元,我如果加5000块,他负责把剩余的事情办好,房子可以卖给我。又过了2天,在另外一家中介公司获知,其实那套房的真实签约价是70万元。因为毕竟,自始自终,我就见过房主一面,没有面谈价格。5万元呢,不是个小数目! 【3】在一段时间内,各家中介在同一地区的房源基本相同,要多问多打听。 房主一般会把自己的房子报到各家中介,在同一时间内,大家的房源都差不多,但房价就会各有不同。有的是房主所为,但有的就是中介自己的行为了。我前后大概看了15套二手房,花了大约10天的时间,在亚运村周边地区的类似总价范围内的房子可以说基本了如指掌。 如果各中介都提到某套房子,很可能是这套房在市场上飘了很长时间了,要么是房子价格高,要么是房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你能接受,但一定要多实地考察。 【4】和中介白天看房之后,自己最好找个时间再去看看,多了解些情况。 在我的看房过程中,有大约3套房差点当时就下定了。但后来自己去考察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其中有一

搜房网之二:画像

对搜房的了解最多是从 www.soufun.com ,以及公开媒体报道。上市还只是搜房的目标,没有详尽的信息披露,以下信息均来自于公开媒体: 1、股份构成 2005年7月 , 全球广告分类传媒Trader Classified Media将投资2.2亿美元,15%股份。 6名董事成员: 莫天全,搜房的创始人之一,代表管理层; IDG的总裁; 搜房另一个早期股东,现在是中银国际的总裁李山; 独立董事,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 美国一家资本公司的合伙人; 法国Trader的董事长。 2006年8月 , 澳大利亚电讯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Sensis购买搜房房地产网(soufun.com)51%的股份(包含Trader Classified Media之前购买的15%股份),预计总花费为现金2.54亿美元。 莫天全保留了30.9%股份,仍保留了重要股东的地位,并回收了12个亿,IDG风险基金和现有的搜房管理层也共同持股。 2、盈利模式 搜房和其他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很类似,利润来源以广告为主,大约占70%。其次是咨询,包括数据库、研究报告,另外还有技术服务。 3、公司架构 一个是资讯集团,也就是新房市场;第二个是二手房和租房集团;第三个是装饰装修集团;第四个是以研究院为核心的研究集团。 4、近期战略 "百城战略",是一个横向扩张的战略。在3~5年之内达到100个城市。 5、目标:上市 上2006年5月,莫天全以私人名义买下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昌华集团,被业界疑为有意借壳上市。莫天全表示,昌华只是他个人的投资行为。他本人更属意纳斯达克。 澳大利亚电讯是澳大利亚、纽约和新西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这也为搜房未来上市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搜房网之一 前言

边写边想,边写边改,边写边搜集信息,信息来自于各搜索引擎,观点仅代表个人瞎想。 一、前言 从2004年以来,房价比股市牛多了,到2007年,北京很多地方的房价都已经翻番。在市场火爆的大背景下,却是整个行业的深度整合。从北京来看,房地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开发商: 在各个项目销售火爆的表象下,状态水火两重天。有项目在操盘的开发商一边挨骂一边收钱,没项目的开发商独自叹息。游戏规则的改变让购买股份和转让股份的行为天天都在洽谈、发生,"干净"的项目基本被吃的差不多了。土地门槛的提高,让房地产开发回到了它的本质,这本来就应该是资本的游戏。大的越大,小的灭亡。当政府的游戏规则逐渐透明,资本就出来当主角了。 代理商: 在北京,恨不得一堆垃圾贴上"房子"的标签也会大卖,中介机构的价值萎缩,剩下的价值就是保证程序,事务性劳动变成了主体,代理费一降再降。向外扩张也就理所应当,在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又成了布道者。很多公司在做代理的同时,也谋求转型,但中介最终的形式:地铺,已经被抄了后路。剩下的顾问业务的价值终归是小数目,规模中小时尚可,当扩张到一定程度,代理又成了欲望冲动,毕竟现金流才是硬道理。 广告商: 地产专业广告本来就适合作坊式发展,或者夫妻店形式,适合小富即安的心态。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广告和代理一样价值萎缩,只要打个报纸告诉人家我这有房子就行了,创意反而不是特别重要了。而广告公司另立山头更容易,于是老牌的公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出来的兵虽然没牌子,但有人,有创意,有更低的价格。于是乎,翻开报纸,没几个熟悉的公司,但山不是那座山了,人还是那些人。还有些也下放二线布道去了,承担加速二线城市的市场化工作去了。 媒体: 据说《北京青年报》的楼都是开发商用广告费给堆起来的,在卖方市场,媒体的钱是首当其冲缩减的,留下来的钱还不如发给骨干人员,一版北青的价钱发给骨干,估计得被咂晕了。还得往媒体花钱,但就从报纸的厚度和地产广告版面上看,萎缩是不用说的。当然,在这个泛营销的年代,报纸的衰减是必然,还是有很多从前不被注意的渠道比以前过的滋润。 政府: 按说这才是主角。所有的变化都是它一手操控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然它用各种手段让老百姓安心,把各种责任都推到开发商身上,但它是最有实力的操控者。虽然它的很多手段导致的后果都和它说的目的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