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并不杂乱:有关更新内容的说明

由于更新内容不够稳定,经常会出现发一篇文,增加很多粉,过一段时间再发,又掉了一些粉儿。先感谢最近关注的新朋友们,再感谢一直关注容忍我忽左忽右的主题的老粉儿们。今天看了几篇文章,忽然想把这个号的脉络稍微梳理一下,看到这篇小文的同学们也好理解为什么翻来翻去感觉串不上,其实里面还是有一条脉络的,而且可能跟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都类似。

“北京西海”时间挺长,更新频率不高。2023年,公众号统计发文26篇,距离没有喊出来的内心小目标差了一半多,其实连续几年了,想着能每周更新一篇,但无奈这还是个挺艰巨的任务,持续输出不但是能力,更是耐力。我们都是成年人,确实杂事很多,更多的是理由。2024年仍然想达到每周一篇,不是商业输出,尽力。

回头想了一下过往的文章,大致是一下几个主题:

1,房地产;
2,教育;
3,读书;
4,投资;
5,旅行(口罩三年就停更了);

看似想到哪写到哪,实际上跟当时的行动、心境以及市场非常有关。看似个人情绪的输出,也有连贯的脉络。有认识的朋友说,“这号看得出你在想啥”,从积极的方面看,就是主打一个真诚。从批判的角度看,就是想到啥写啥。

不管怎样,真诚是主菜。

房地产。

2020年,机缘巧合,陪朋友看房、给自己看房,之后洋洋洒洒写了两篇有关北京房价方向性的判断,其中有几个观点:1、产业人口为先;2、学区房;3、海淀、望京、亦庄有前景。口罩三年,基本正确,没想到摘了口罩也摘下了房价的遮羞布。也许,又是重新审视房地产的时光了。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房子,从2019年以后,整个生活就是主打四个字:物是人非。

教育

父母恐怕是最重要的无证上岗的职称了,而且不能重来,过去了就过去了,那些经验,不,可能是体验就过去了,没有改良的机会。在老外电影里经常能看到各种互助组织,我觉得父母也应该有类似的组织,不过在上一个周期里,恐怕都是越互助越焦虑。记得有个老外,问我家娃:“你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哦,我忘记了,中国孩子没有业余时间。”显然,他这个忘记是个玩笑。不管怎样,每一篇都是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当然,尽量正能量,回避崩溃的那一刻。其实每一个感受背后,都有相反的体验。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同的是,焦虑是因为在乎,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永远值得商榷。

读书(电影)

读书在当今的环境里,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我们拥有手机。今天马斯克说,脑机接口的试验结果还不错,也许再过些年头,读书会彻底消失么,就变成搜索连在你身上的硬盘了。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能写出书评,也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推荐。而作为成年人,“目的性”读书也很普遍,但能读总是好的,哪怕草草略过,也比看比人咀嚼过的东西生动,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的体验会很不同。时间越碎片化,长时间集中精力的沉浸就越幸福,当下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沉浸其中的陶醉,只有不断刷过去的快感。这块内容里,电影也算。2小时的投入,当下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我希望我可以保持沉浸和思考的能力,哪怕看起来是那么浅薄。

投资

这部分内容,大概是跟读书相关的,纸上谈兵多一些,练习少一些。当下的人,更多地在改革开放的大周期里,对周期的理解缺乏敬畏。二零零几年的时候,有一些香港人在内地工作,看起来非常保守,他们把对香港的理解和固有的思维带到这里,只有最近几年我们才深知其中的逻辑。其实,看公众号的各位,或者大家庭,大多数人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可能就是我们手中的房产,投资房产就是投资国运。

而看了一堆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书,美国最硬的资产就是美股,就是美股对应着服务(收割)全球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先在某个领域服务14亿人,接着就是再选择或者收购另一个领域还是服务这14亿人。而美股的微软、苹果、Facebook的目标是全球的80亿人。其中的差距慢慢去体会。看看巴菲特和芒格的书,某种意义上就是体现着上一个年代的美国价值观,告别了芒格,美国还会不会是这样?

扯远了,继续阅读,想办法输出,加强练习,不过单边下行的市场貌似怎么练习结果都一样。

旅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原有的旅行方式好像不太感兴趣了。记得有一年拿出近1/3的收成用在出游,年底想起来很奢侈。到口罩三年的时候,躲在家里暗自庆幸,幸亏幸亏幸亏出去了,只有体验才是自己的。也许再写旅行,期待阶段性变成旅行博主,期待一段长时间的旅程,希望可以有机会成行。


在这个存量博弈的市场里,修行,可能是最现实的生活方式。看似杂乱的内容,主打一个真诚。今后争取少一些个人情绪,多一些体验价值。期待与您同行,共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A股的底在哪里:下一轮哪些企业会起飞?

北京开车挺费脑子

今夜无眠,不是为了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