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网络”的博文

管空格制与和空格谐

两空格会来了,G空格F空格W也发威了。GAE彻底被封了,又没法享受资本主义的google提供的优质服务了。很是想不明白,连blogspot.com都放开了,为什么不能放开ghs.google.com,让google的服务重见阳光。 我的“ 城事志 ”、“ 地产观察 ”一并被和空格谐了,我是多么的无奈。这些文字本来就是玩儿的东西,又不想通过它带来太多的收益,顶多算个自娱自乐,有点自恋倾向的表达。无奈… 其实国内的很多服务确实不错,blogbus.com、yo2.cn,域名费用一年也好几十呢,不想再投入了,还不如自己买个空间,还可以玩玩别的。我要是他们,一定在两空格会上提案: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

开心网001

我这人一向对突然特别流行的东西后知后觉,在开心网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忽略无数邀请后,前天才加入。而且原因竟然是一个朋友在msn上和我聊起开心网,并且告诉我千万别加入被收购的域名kaixin.com的开心网。 登录开心网后,居然发现自己msn上有一般的朋友都在,也忒夸张了。而且一个朋友买卖一个争车位已经让一帮白领如痴如醉。昨天又推出一个买房子,进去一看,居然都是城市中真实的楼盘名字。别克的新车已经在争车位中投入广告了,买房子给开心网带来收入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 我一直对社会化网络、twitter之类的服务感到困惑,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拿它们来干什么,难道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人肉搜索”的模板么,lifestream之类的东西我也不是特别感冒,因为我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工具”主义者,互联网有意义的功用是学习,剩余的就是killtime了,而开心网就是这样一个kill time的家伙事儿,里面最强大的功能就属游戏了,看样子时间多的是的人大有人在,不知道老板们会不会在封了qq之后再封开心网。开心网估计是国内唯一一个不以IT用户为主的社会化网络了,如果豆瓣算社会化网络,那豆瓣就是文艺青年集散地了。 大概因为自己是一个市场分析者的职业所决定的,总是对事情本身的为什么和是什么很感兴趣,总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某件事情,其实这样少了很多的乐趣啊,嘿嘿。

当当的网上支付与客服系统

当当的整体服务流程可能有所优化,现在发货时间好像挺快,很多订单第二天就可以收到,还经常能收到用当当专用的纸箱子包装的书籍,感觉不错,免运费几乎已经成为了标配。这种服务挺令人舒心的,虽然代价是特别低折扣的书籍不如原来多了。但这也是营销啊,毕竟有不打折的书店的标价和当当的折扣对比着呢。送货和服务貌似变成了额外的附加值,客户心理还是舒服一些,毕竟比实体店节省了很多成本。 因为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问题,和当当客服系统打过交到,说说感受。 在支付宝已经成为网购不可或缺工具之后,在银行大规模推销信用卡和网上银行之后,很多网购族估计已经习惯了网上支付的方式。我在当当订书一般慎用网上支付方式,因为怕之后带来的退换货问题、缺货问题带来烦恼,尤其是一个同事的书被送错之后换书的经历让我有点胆寒,基本上几个月打了无数电话才解决了问题,没有点锲而不舍的精神还真不行。这次被我碰上了网银支付多付款的问题,原因就是显示有货的一本书没给我发货但却收了我的钱。 打过了当当的客服电话,被告知已经退还卡内,打招行电话被告知还没到账,从11月12日至现在有13天还没动静了。招行的态度是可以根据交易信息去商家催促一下,我想再等等,等过一个信用卡还款周期再看看,因为毕竟如果我没取消预授权的话,如果酒店不理会,一般也要到结算日的时候才可以把额度还给我,我倒是想看看到底是银行还是当当的问题。 现在还不能把问题放到当当身上,但当当的客服实在是…并不是说客服人员的态度,而是说能接触到的客服系统。电话么,打了几次基本都是等等很久,期间静音时间非常长,让人误以为是已经被挂机;所谓的实时答疑,即网络客服系统,不知道哪位用过,可以跟俺说一声,基本都是等待后无疾而终;今天又发了个邮件,测试一下他们的邮件反馈系统咋样,我算是非典型客户么? 我倒是要看看这钱啥时能回到我的帐户,下次不敢用网银支付了,主要还是怕和客服打交道,太锻炼我的意志力了。

Blog带来的问候

昨天,从 豆瓣 上收到了来自 彻上明造 的来信,提到了05年的 城事志 ,他的来信应该来自于我更新了我的 豆瓣 头像。很是意外,很是惊喜。一个是有朋自远方来,另一个是自己的流水账曾经被关注过。这也是本没什么期待的blog带来的惊喜吧。 网络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充满了无数的可能,你不知道明天它会给你带来什么。但是还是不习惯真人秀的SNS,完全暴露在网络中有一种不安全感,其实在网上写公开的blog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暴露或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搜搜ID基本上也可以判断出你是谁,可直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将自己的角色迅速真实化还是有很多不适应。 写blog还是一种比较自我的方式吧,大概也算是 一种SNS的方式 ,只不过没有那么直接。谢谢你的问候, 彻上明造 ,保持联络:)

对搜房的一点改进意见,希望有用。

1、关于搜房资讯集团最近对新闻阅读页面调整的一点意见。 1)最近新闻阅读页面有一些调整:一是漂浮广告,二是将一篇新闻分成若干个页面。      这两个东西对搜房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了投放的广告位,二是强迫阅读者刷新页面,不断点击。      但这两个东西严重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广告位可以关闭,但每次点击下一段都要出现;      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会降低阅读体验和阅读效率,至少我会尝试寻找其他的阅读源。 2)以上情况的链接示意和截屏。       1)链接地址: http://soufun.com/news/2008-05-23/1771077.htm       2)截屏图片: http://p15.freep.cn/p.aspx?u=v20_p15_p_0805231044236581_0.jpg       3)这篇文章是今天刚刚更新的,不知是搜房和《新京报》之间的独家协议使然还是其他原因,在我写这个邮件的时候还没发现其他网站有这篇文章的链接,但从传统媒体出来的房 产新闻90%都是相同的,我想这类新闻找到其他的阅读源并不是难事。 2、关于搜房网站的一点想法。 1)这些东西很粗浅,毕竟搜房是个经济实体,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方向,这里仅作为一个用户的基本体验作为参考。 2)虽然很多WEB2.0网站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但它对网络的内容提供方式和用户体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time》将"you"作为年度人物。豆瓣(douban.com)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影响力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而用户提供内容的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3)搜房的资讯集团、研究院、二手房、家居等板块已经非常清晰,但就普通用户接触比较多的资讯集团和二手房板块实际上完全停留在传统所谓门户的思维模式上。从内容角度上讲,现在用户对各种信息的二次加工与处理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如果用户愿意,可以借助网路上的很多工具对信息源的信息进行目的性非常强的删减,所以对信息提供方式和用户体验必须非常关注。比如这个帖子: http://blog.yangyc.com/2008/04/23/let-real-estate-info-find-u/ (告别人肉刷,房源自己送上门)。 4)搜房的业务有很多很好的胚子,让用户参与和体验,比如论坛等(个人觉得搜房定位更偏向于

注册live.cn ID,看微软的新牌。

偶然看见live的广告,去注册了新的live.cn的ID,下载了一些更新,在live的网站上转了会,发现新live的ID没有什么太特殊的作用,和以前的@hotmail.com、@msn.com差不多。新发布的一批软件也稀里糊涂的装在了机子上,挨个打开来看了看,也没什么太大的惊喜,却体现了微软的一些思路。 这些新的举措和软件也体现了部分思路,逐渐用live统领msn、hotmail等网站,而在google玩命地把所有的东西都弄到网络上,用浏览器可以搞定一切的时候,微软出了一堆东西加强了操作系统在网络方面的控制力,就这几个小软件,把XP和VISTA也2.0了。下面是几点感受: 绑定ID:我以为是允许用live.cn统领原有的帐户,可以用live.cn登录msn,然后在im上可以同时现实之前帐户的朋友呢,结果仅仅是在邮件上能简单切换。这样,还是不得不选用其他的第三方软件实现多帐户msn的同时在线。 live mail:看起来像 outlook express 的升级版本,可以不用登录网站就使用hotmail邮件,这好像和之前的政策不太相同啊。之前的政策是:很早注册的hotmail帐户可以用客户端接收邮件,新注册的是不可以的。 live writer:我现在用的就是这个writer,离线发布 blog post 的工具,支持主要的blog平台(国外的),国内的几大门户和服务商基本都属于自恋型,不开放API,所以这个writer也不支持。功能好像不如国内的一些离线发布工具。 live 照片库:看名字以为是个在线相册,其实就是个图片浏览器。msn的图片速度忒慢,功能也不好用,我看这东西远远不如 google 的 picasa 好用。 微软的一堆ID是痛苦的,它们也在努力把这些东西梳理清楚,让客户也慢慢过度的live,不知道这个过程有多长。不管怎么样,hotmail的速度和spaces的速度让人无法忍受,这东西不解决,其他估计都是扯淡。就目前而言,微软的网络服务在中国基本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不过与google相比,google总被封,这点微软还是占尽上风。

搜房网之二:画像

对搜房的了解最多是从 www.soufun.com ,以及公开媒体报道。上市还只是搜房的目标,没有详尽的信息披露,以下信息均来自于公开媒体: 1、股份构成 2005年7月 , 全球广告分类传媒Trader Classified Media将投资2.2亿美元,15%股份。 6名董事成员: 莫天全,搜房的创始人之一,代表管理层; IDG的总裁; 搜房另一个早期股东,现在是中银国际的总裁李山; 独立董事,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 美国一家资本公司的合伙人; 法国Trader的董事长。 2006年8月 , 澳大利亚电讯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Sensis购买搜房房地产网(soufun.com)51%的股份(包含Trader Classified Media之前购买的15%股份),预计总花费为现金2.54亿美元。 莫天全保留了30.9%股份,仍保留了重要股东的地位,并回收了12个亿,IDG风险基金和现有的搜房管理层也共同持股。 2、盈利模式 搜房和其他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很类似,利润来源以广告为主,大约占70%。其次是咨询,包括数据库、研究报告,另外还有技术服务。 3、公司架构 一个是资讯集团,也就是新房市场;第二个是二手房和租房集团;第三个是装饰装修集团;第四个是以研究院为核心的研究集团。 4、近期战略 "百城战略",是一个横向扩张的战略。在3~5年之内达到100个城市。 5、目标:上市 上2006年5月,莫天全以私人名义买下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昌华集团,被业界疑为有意借壳上市。莫天全表示,昌华只是他个人的投资行为。他本人更属意纳斯达克。 澳大利亚电讯是澳大利亚、纽约和新西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这也为搜房未来上市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N70的网络生活

大概是工作原因,自己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质了,总是关注着变化的信息, 通过网络、通过报纸、通过很多可能的渠道, 其实这些信息到底多少是有用的呢?很难讲,习惯形成了就很麻烦, 没有网络的生活有时候也是挺幸福的,呵呵。 最近总出差,旅途中很是无聊,坐夜车还好,在动车组上就很是无聊, 花了"大价钱"买了个N70,总是想物尽其用一把, 只用来打电话和看短信岂不是浪费? 用搜索引擎刮网三尺,终于将手机全副武装, 这下基本逃不掉信息的包围了,想想还真累,分享一下吧。 邮件、qq、msn、rss阅读、即时天气: mimo http://www.mimoclub.com 这个软件不错,基本满足了我大部分要求, 支持qq、msn,随时可以看谁在线,即时天气可以随时查询要去地方的天气。 rss阅读也基本可以满足,就是rss源的新闻还是有限, 的确不如自己到屏幕上点击来的痛快, 不过旅途解闷基本也可以满足要求。 pushmail最近好像不太好用,我126.com的信箱经常登录不上去, 官方说在升级,再等等看吧。 这软件的协议我仔细看了一下,保留随时收费的权利, 如果真是那样,只有另外再找其他代替软件了。 另外,有一点比较麻烦,软件升级无法兼容旧版本软件, 有时候在旅途中想用就必须通过gprs下载,浪费流量啊。 邮件、blog: gmail官方软件 http:// gmail.com/app 必须用手机下载,电脑上无法下载,直接用手机访问上面的地址就行了。 这个软件很好的支持gmail,通过blogger的邮件发布,可以发blog, 国内的邮箱都有广告,只有gmail没有,可以用来发blog。 talkonaut(gtalk )、 twitter 、 imfied : 这三个组合起来可以支持更新twitter。 其实我的twitter只是自己没事瞎说话的地方, 也是自己的一个手机记事本,也没有任何朋友的加入。 talkonaut可以支持手机上的gtalk,可以通过imfied的twitter插件更新twitter, imified是一个IM机器人,支持很多插件和网络服务, 刚接触imified的时候特别兴奋,以为可以靠他在手机上解决很多事情, 事实还是差点。 总体感觉imified支持gtalk比其他IM软件稳定。 股票: 大智慧 、 恒生投资通 。 全民皆股了,咱也不能

搜房网之一 前言

边写边想,边写边改,边写边搜集信息,信息来自于各搜索引擎,观点仅代表个人瞎想。 一、前言 从2004年以来,房价比股市牛多了,到2007年,北京很多地方的房价都已经翻番。在市场火爆的大背景下,却是整个行业的深度整合。从北京来看,房地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开发商: 在各个项目销售火爆的表象下,状态水火两重天。有项目在操盘的开发商一边挨骂一边收钱,没项目的开发商独自叹息。游戏规则的改变让购买股份和转让股份的行为天天都在洽谈、发生,"干净"的项目基本被吃的差不多了。土地门槛的提高,让房地产开发回到了它的本质,这本来就应该是资本的游戏。大的越大,小的灭亡。当政府的游戏规则逐渐透明,资本就出来当主角了。 代理商: 在北京,恨不得一堆垃圾贴上"房子"的标签也会大卖,中介机构的价值萎缩,剩下的价值就是保证程序,事务性劳动变成了主体,代理费一降再降。向外扩张也就理所应当,在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又成了布道者。很多公司在做代理的同时,也谋求转型,但中介最终的形式:地铺,已经被抄了后路。剩下的顾问业务的价值终归是小数目,规模中小时尚可,当扩张到一定程度,代理又成了欲望冲动,毕竟现金流才是硬道理。 广告商: 地产专业广告本来就适合作坊式发展,或者夫妻店形式,适合小富即安的心态。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广告和代理一样价值萎缩,只要打个报纸告诉人家我这有房子就行了,创意反而不是特别重要了。而广告公司另立山头更容易,于是老牌的公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出来的兵虽然没牌子,但有人,有创意,有更低的价格。于是乎,翻开报纸,没几个熟悉的公司,但山不是那座山了,人还是那些人。还有些也下放二线布道去了,承担加速二线城市的市场化工作去了。 媒体: 据说《北京青年报》的楼都是开发商用广告费给堆起来的,在卖方市场,媒体的钱是首当其冲缩减的,留下来的钱还不如发给骨干人员,一版北青的价钱发给骨干,估计得被咂晕了。还得往媒体花钱,但就从报纸的厚度和地产广告版面上看,萎缩是不用说的。当然,在这个泛营销的年代,报纸的衰减是必然,还是有很多从前不被注意的渠道比以前过的滋润。 政府: 按说这才是主角。所有的变化都是它一手操控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然它用各种手段让老百姓安心,把各种责任都推到开发商身上,但它是最有实力的操控者。虽然它的很多手段导致的后果都和它说的目的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