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闲扯”的博文

时间的格栅

图片
14天 从疫情来了之后,生活就被分成了以14天为进制的隔离天,继续+7天+7天,生活好像被偷走了2年。虽然好像已经习惯了疫情下的某些日常,比如口罩、核酸、扫码,生活好像还是少了很多东西。缺的好像是远行、看世界,其实,最缺的是憧憬和希望。不缺的是看中当下和及时行乐。被奚落的《十三邀》许知远坚持到今天,“寻求意义”从一种太“把自己特别当回事”,变成了一种稀缺,原来的“装”,也变成了偶尔可以有的一种共鸣。 1年 纸质媒体为主的时候,总是在新年的交替之时有很多总结和展望,不管会不会预测准确,总是乐此不疲,也没有人会把去年的预测拿出来一个个来验证。编辑们极尽所能的总结,却也总是看点满满。这两年因为疫情的不确定,好像少了很多总结和预测,只剩下罗胖还在努力坚持不食言。 人不预测了,科技准时到来。APP横行天下的当下,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在案,我们只是一堆行走的数据。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被重新呈现,每点开一个软件,都试图从它的角度解读你。每一位你都是个性的,因数据而不同。而我们自己,也没有把自己记得那么清楚,模糊也是一种美。 3年 三年想必也是一个重要的周期,幼儿园三年、小学是2个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时间真快,回北京也有三年了。过去的很长一个周期里面,三年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周期,三年,每过三年,都是一个开始。 从2020年春节武汉开始,到现在是2年的时间,有很多预言三年疫情就会随着病毒传播变异,毒性减弱,变成普通的病毒。期待疫情三年大致会过去,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会降低到最低程度。世界也许永远不会回到过去,但也会比现在更好,期待这个三年的预言成真。 在京三年,又是同一家企业共同发展的三年。初创企业,三年就会有些模样,最初的设想在三年中得到验证和修正,甚至证伪。中途参与一家企业,大致有三年,团队才会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不同工作背景、成长背景的人凑在一起,基本共识是起码高效工作的起点。站在这个三年的起点去看下一个三年,对过去感恩,对未来憧憬。 不确定中的确定 一场疫情彻底打破了曾经习惯了线性的生活,对增长的理解、努力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不确定的理解,对确定性的理解,对环境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会重塑看待世界并为之奋斗的方式。 偶尔回想疫情这2年,也有一些意外的得到。读了部分闲书,重新理解历史、科技、国家、自己。看到很多不可能,磨砺心性,看到不可能中的可能;疫情不可能走,时间

大学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梁文道的 《通往中國夢的階梯搖搖欲墜》 ,恐怕有太多人有共鸣。 10年前,我毕业。记得那时候的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你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于普通院校的我,也遭遇了被拒收简历和很多白眼,但却从来没有挫伤我的信心,那时候的我天真的相信这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会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在等着我,而我也会在这个茫茫城市扎根,寻找我的梦,尽管这个梦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也没有具体到要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但就是这么一种懵懂或者稀里糊涂的信念支撑着我参加一场场招聘会,去拜访一个个单位。虽然兜里空空,没有背景,就这个貌似空洞的信心和热情,一直支持着我向前走。 而现在社会转变飞快,学生们在这个环境里也今非昔比。近两年身边有几个人面临毕业和就业,个中的差异一是让我怀疑现在的学生是否还有梦想,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折合成房子车子票子,另外就是社会的公平。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社会资源逐步集中在一部分人手里并逐步更加稳固。家庭和父母的财力是无法均衡的,刚毕业父母就给一次性买房、买车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少奋斗几十年”的人群随不在少数,但这更多的与父母的实力与理念有关,个人财产的支配也无法干涉。更进一步的说,这部分强势人群的子女可以依靠资源获得一份良好的工作和对未来的憧憬,而其他的普通人的子女面对的环境已经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的心理摧残的地步,这种经历恐怕会给价值观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美国式梦想是一个典范,我又想起了"Change, we can! “。大学之路改变人生大概是“中国式梦想”吧,而这条路的未来之光又在哪里?

商业/广告生活

这几天很忙,忘记了平安夜,其实也没什么,本来就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事儿。可是,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应该给他些惊喜。而在这个不寻常的2008,一场经济地震让所有人都感同身受,在这个新的起点,应该给家人和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和感觉,让一切悲观的预期和烦恼烟消云散吧,让那些物质和欲望暂时抛在脑后。 其实,忘记了的理由说起来也很简单,除了加班之外,就是周末没有时间去超市。在这个商业社会,很多节日和事件是由商家提醒的,各种各样的洋节更是如此,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等等。即使是春节这种节日,也是只有进了商家的地盘才能感觉到节日的存在。同样,我们身边的各种不错的广告,也让我们会有很多东西触动你软软的心底,虽然这种感觉并不一定直接转化为购买,但的确在你的心中强化了“品牌”。 大概是出于对大众“技术过剩”的好感吧,一直对大众的产品很关注,包括系列的广告。虽然买不起,意淫一下还是可以的。新宝来大概是一汽大众的转身之作吧,不再将技术放在首要的宣传位置,而是强化一辆车给家庭所带来的感受,强化家庭车的概念,同时A级车的入门级别也注定新宝来将是你买车的一个过程,就让新宝来陪伴你继续“向上人生路”吧。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个广告,还有它的背景音乐,上了搜索引擎才知道,有很多人一样和我关注,大概就是那句:My life is brilliant. My love is pure.打动人吧。顺藤摸瓜找到了James Blunt。说到这儿,又想起了崔健那首《飞了》10年后拿出来给耐克做广告,配的刘翔,一点不落伍。 又想起自己买单反的过程了,之前一直对尼康印象颇好,而且自己接触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nikon 995,进单反的时候却进了佳能的门了,很直接的原因就是400D比D80便宜,再一个就是佳能的“感动常在”比王力宏拿着尼康相机比划强多了…虽然成龙也不咋样,但毕竟“感动常在”。 我们生活在商业的包围当中,买东西的时候经济使用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额外的感受已经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服装大概已经完全变成了额外的部分…手机呢,还有什么?

北京限车

想想挺可怕的,北京现在从周一至周五大概每天停驶20%的机动车,路面情况还不错。但明显的已经开始感觉到我家附近的停车压力明显增大,白天在主路两边也停放了很多的车辆。由于貌似路况还不错,新增机动车数量还在增长,假如有一天取消限行,北京的路会成啥样子? 不赞成限行,因为对个人财产侵犯,买车前不告诉我,买车后什么事情都来了,什么意思? 不赞成控制每年新增机动车数量,虽然很多事情追溯不可能,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逻辑客观上鼓励了政策有空子赶紧钻,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不仅是机动车,政策房、小产权房一个道理。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道路资源是无限的,车数量忒多后,自然买车的人就会少。虽然这想法极端,但也是在道路规划水平、交通管理水平有限的条件下一种极端的假设。比这种极端假设更可怕的是粉饰暂时的太平,貌似畅通,临时手段没法解除,一直临时下去…明年4月份如果放开,呵呵,这北京的路,不过估计限行还得接着来,拉动内需么!

澳优奶粉及其他近几天的事儿

早上爬起来接到手机报,澳优奶粉出事了,而儿子恰好吃的就是这个。还没有从上次的三聚氰胺事件的庆幸中回过味儿来,除了自己的担心外,不知道这次的阪崎肠杆菌接下来会怎么发展。亲眼在儿童医院见过接受B超检查的人流和焦急的表情,nnd,这世界怎么了?迅速上网查了查,只能告诉自己,可能没事。 出事的是6月10日的一批产品,家里的是3月份的; 只对体弱的早产的孩子会产生负面作用; 有问题的已经退回; 目前还没有发病案例。当然,这些是媒体说的,还参杂着澳优自己的声音。虽然怀疑,但也只能如此,吃了也是吃了,换句话说,即使吃了不也没出事么?能做的就是换奶粉,但却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啥; 接下来大面积一查,估计婴儿奶粉有可能又会遭受新一轮风暴。 美国大选终于落幕,看了太多的评论,奥巴马的演说魅力无可阻挡,这恐怕是人类史上最奢华的选秀活动吧。印象最深的一句评论就是:“美国人用自己的选票选举了一位黑人总统,我们中国的*****还会远么?”这话题不说了,看其他评论吧,我不想被G/F/W,这博客也无关政治。 近几天风传银行中断与支付宝的合作,看了几个新闻,根结还是在银行无利可图。接下来估计各种利益要重新分配了,银联会不会自己弄一个类似支付宝的东西强行推广?不好说啊,静观其变。最后还有一个重庆的事情,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一个标本,会不会有其他很多人效仿呢?

血色浪漫

最近好像有点着魔了,总想把《血色浪漫》赶紧看完,好多台在演,看的我稀里糊涂,反正就那么多情节,也不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昨天可算在浙江台把结尾看到了,原来钟跃民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了,倒是符合之前的逻辑。 大概每个人都有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节吧,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背景,这剧还真有点意思。其实想想那个年代的那批人都有点浪漫那个劲,也有周晓白的轴劲。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崔健的歌大概都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弄出来的东西。 忽然发现,崔健、姜文、夏雨、常宽、高旗不知道哪里长的有点像(还是气质像?),跟同事说,他们说没发现,到底像不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