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4的博文

A股的底在哪里:下一轮哪些企业会起飞?

图片
跌跌不休 连续一个月的钝刀子割肉,股民痛不欲生,还不如来前无古人的4天连续熔断,打到底彻底重生。现在这种状况在众人“救市”、“无限量化宽松”的期盼下,真的会发生大的突发性逆转吗?在下跌过程汇总,大家生怕错过了什么。看起来这种期待,很可能会放空,除非触发系统性系统性风险的红线。 现状背景 现在去探讨什么时候是底,好像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只要预期一再落空,只要新的预期没有形成,继续跌或者大幅震荡,都是正常的。不管怎么样,原有的逻辑彻底被击穿了,还有很多人活在过去和曾经。昨日不可能重现,底也不知道在哪。在这个时点思考一下如果稳住了,新的逻辑如何形成,稳住之后大概什么东西值得关注,是有意义的。 大背景 债务出清,投资驱动效率无限降低; 产能过剩; 中美脱钩,美国已经把中国当场真正应该尊重的对手来应对; 新一轮技术升级前期(AI); 企业2023年报业绩分化,不少企业业绩扑街,什么样的企业业绩在涨? 注册制后IPO数量激增; 企业应对 产业链整合,投资极度谨慎; 出海; 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不再容易复制,技术壁垒、资金壁垒; AI探索,不再容易抄袭、本土化; 2024多少企业有明确预期? 新的上市很可能是卖公司; 近期美股: 2023年Meta、亚马逊业绩超出预期,大涨; Apple开始乏力(乔布斯红利基本快烧完了); 涨跌跟业绩公布直接相关,涨跌都非常有正能量; 业务和业绩扎实的大公司涨的多,很多小股跟最高价相比仍然在腰斩的水平; A股在这一轮下跌过程当中,很多东西被出清、被格式化了。在IPO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时间筛选出来的企业,即持续的企业盈利能力,有可能成为股价的一条“暗线”。概念和妖股永远都会存在,但时间这位朋友检验过的优质企业很可能是A股爬出谷底的中流砥柱。这些“活久见”的企业,也很可能会成为下跌过程中的“稳定器”。 A股这个阶段很多小票下跌远超指数,恐怕有一部分小票永远也无法再次获得市场的关注了,也许很多企业也无法挺过这个周期。就像美股上一个周期,大公司再创新高,很多小公司永远留在了半山腰。 未来的路径 在上一个发展周期里的“成长型”企业,基本都活成了“价值型”企业的样子,如果还达不到这个水准,恐怕接下来大概率也会被淘汰掉。而在新的周期里,无论是想在新技术方面创新的“老企业”,还是新一轮“成长型”的企业,创始人的风格和心智,很可能会决定企业的最终命运。乱世出英雄,

内容并不杂乱:有关更新内容的说明

由于更新内容不够稳定,经常会出现发一篇文,增加很多粉,过一段时间再发,又掉了一些粉儿。先感谢最近关注的新朋友们,再感谢一直关注容忍我忽左忽右的主题的老粉儿们。今天看了几篇文章,忽然想把这个号的脉络稍微梳理一下,看到这篇小文的同学们也好理解为什么翻来翻去感觉串不上,其实里面还是有一条脉络的,而且可能跟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都类似。 “北京西海”时间挺长,更新频率不高。2023年,公众号统计发文26篇,距离没有喊出来的内心小目标差了一半多,其实连续几年了,想着能每周更新一篇,但无奈这还是个挺艰巨的任务,持续输出不但是能力,更是耐力。我们都是成年人,确实杂事很多,更多的是理由。2024年仍然想达到每周一篇,不是商业输出,尽力。 回头想了一下过往的文章,大致是一下几个主题: 1,房地产; 2,教育; 3,读书; 4,投资; 5,旅行(口罩三年就停更了); 看似想到哪写到哪,实际上跟当时的行动、心境以及市场非常有关。看似个人情绪的输出,也有连贯的脉络。有认识的朋友说,“这号看得出你在想啥”,从积极的方面看,就是主打一个真诚。从批判的角度看,就是想到啥写啥。 不管怎样,真诚是主菜。 房地产。 2020年,机缘巧合,陪朋友看房、给自己看房,之后洋洋洒洒写了两篇有关北京房价方向性的判断,其中有几个观点:1、产业人口为先;2、学区房;3、海淀、望京、亦庄有前景。口罩三年,基本正确,没想到摘了口罩也摘下了房价的遮羞布。也许,又是重新审视房地产的时光了。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房子,从2019年以后,整个生活就是主打四个字:物是人非。 教育 父母恐怕是最重要的无证上岗的职称了,而且不能重来,过去了就过去了,那些经验,不,可能是体验就过去了,没有改良的机会。在老外电影里经常能看到各种互助组织,我觉得父母也应该有类似的组织,不过在上一个周期里,恐怕都是越互助越焦虑。记得有个老外,问我家娃:“你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哦,我忘记了,中国孩子没有业余时间。”显然,他这个忘记是个玩笑。不管怎样,每一篇都是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当然,尽量正能量,回避崩溃的那一刻。其实每一个感受背后,都有相反的体验。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同的是,焦虑是因为在乎,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永远值得商榷。 读书(电影) 读书在当今的环境里,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我们拥有手机。今天马斯克说,脑机接口的试验结果还不错,也许再过些年头,

录取分享季感想:申请不是玄学

图片
分享季 孩子们进入了假期,早申也完成了一段时间,学校安排了一系列的同学线上早申分享。有一天晚上连听了3个孩子的分享之后,心生很多感慨。都说美本是玄学,这两年看了那么多的分享,越来越觉得其实这是个科学,只不过没有完全量化到某一个点上而已,不能用类似于“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所以经常被宣传为“玄学”。早申后第一时间听了很多有关“低分高录”等等的鬼故事,越发感觉需要屏蔽很多信息。结果越玄,越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看完学校推出的娃的分享,简单清爽,只有干货没有玄学,更接近真相。这类分享非常值得仔细揣摩,且听且珍惜。 签证Vs.申请 请过旅行社做签证的朋友可能大概有个感觉,其实事情大部分还是要自己按要求提供资料,很多事情还要自己做。当经历了那个过程,回头再看,好像服务了个寂寞,貌似自己来也可以。第一次做,因为没有经历过,但又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找个人做“拐棍”,心理会更有数一些。第二次,可能就会自己做,即使没有那么多的把握,但每一个环节按要求做完,这可能也是签证服务帮你复核一次而已,他永远无法代替你去面签。 只不过,申请对于每个娃只有一次。 科学的不完全归纳 既然能出来分享,学校推出来的娃,看起来申请结果都不错,而娃们在分享中表达出来的成熟度、积极的心态,申请结果是他们应得的。而这种积极的思维和申请的结果不断正向激励,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生赢家的起点。也许有些考试时选拔的科学,美本可能是研究人的科学。教育没有高低贵贱,每条道路都有人成才,只是选择了某条路,便需要研究明白,坚定走下去。 时间管理大师 每个娃都把自己整个高中的关键节点用一根时间线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是事后的总结“美化”,也是经过思考抽象出来的。每个人在当局的时候可能都是谜同时压力山大,但事后看起来,那条清晰的线,一定是复盘得来的。同时,也是下一个阶段新的起点,这样的娃,有什么理由不脱颖而出呢? 记得有一个娃,高二暑假一个夏校,二个实习,白天朝九晚五上班,晚上给远在天边的孩子们上线上英语课,课后还有4个小时的备课。就这么持续3周,我想很多大人也很难坚持下来。其实我记住了很多细节,因为隐私的原因,不想多写。但就这一个时间线,我想已经PK掉很多人,不管他是什么动机,能够坚持下来本身就是同龄人中的少数。 思辨、勤奋 在学术探索当中,每一个娃分享的娃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其中有个娃,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将平时积累的素

股市房市:刻意练习成为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人生赢家:情绪稳定 股市跌出了翔。 如果今天没忍住在下跌最快的时候清仓,可能是真正的人间悲剧(不过也不好说,明天没准又会跌成鬼)。看看证券公司APP还好,最怕的是打开微信,如果你再有个群以股友居多,那恭喜你,练习控制情绪的机会到了。 有个流行的词儿叫“情绪价值”,还刻意问了一下度娘,好在第一页没有被莆田系攻陷,我忽然看到了他们居然还没有进军“心理健康”这个产业,在当下的环境下,我觉得他们不是看不见,应该是知道不是恰当的时机。看来看去,虽然有很多或中性或积极的解释,我还是禁不住把情绪价值定义成容易“被收割”的那个关键点。无论是博流量、还是促成交下单,好像“情绪价值”都是最有利的点。 人生赢家也许就是:成为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地产:人找地Vs.地找人 偶然的机会跟老朋友坐在一起扯淡,有些道理好像都懂,但真碰到具体事情,大部分时候还是无限感慨。作为一个中年人,需要跟无数的惯性作斗争。“听过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我们的宿命。 英语非母语的小孩,很大一部分人还是需要先想明白汉语,再想办法翻译,真正能用英文思考和构建的恐怕绝对是少数,所以底层思维语言的不同导致底层的逻辑一定有很多差别。中年人是拥抱互联网的一代,超前投入互联网的人很多成为了烈士,其中少数人成为了英雄;而小朋友们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对他们来说,不需要拥抱,像空气和水一样一直未曾离开。 地产呢,在二三十年的光景里面,都是“人找地”,只要是地,地能变成房,就是稀缺资源。而如今,地产被打到了谷底,貌似怎么搞都没戏。实际上是变成了“地找人”的年代。也许新生代的公司,出生就是如此环境。但对于在“人找地”的环境里浸淫太久了的我这样的老人家,总是在“人找地”和“没出路”两种情境里徘徊,对于“地找人”的选项是要“刻意练习”的,必须时刻警醒。 出清:强者思维 某天,微信公众号推给我一篇极短的有关毛选的文章,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毛选是强者思维。虽然没有详细定义强者思维是什么,字面理解应该是“建立规则”,而不是一位地遵守规则,这个建立,应该也包含着打破规则,重新建立规则。 小时候死记硬背了很多政治题,以为考完试就忘了,但实际上潜移默化已经浸入思维,只是不自知而已。真翻起毛选,发现很多词句很熟悉,只是理解的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年代,也是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放在现在,也并不过时。 在情绪里面,很容易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