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分享季感想:申请不是玄学

分享季

孩子们进入了假期,早申也完成了一段时间,学校安排了一系列的同学线上早申分享。有一天晚上连听了3个孩子的分享之后,心生很多感慨。都说美本是玄学,这两年看了那么多的分享,越来越觉得其实这是个科学,只不过没有完全量化到某一个点上而已,不能用类似于“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所以经常被宣传为“玄学”。早申后第一时间听了很多有关“低分高录”等等的鬼故事,越发感觉需要屏蔽很多信息。结果越玄,越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看完学校推出的娃的分享,简单清爽,只有干货没有玄学,更接近真相。这类分享非常值得仔细揣摩,且听且珍惜。


签证Vs.申请

请过旅行社做签证的朋友可能大概有个感觉,其实事情大部分还是要自己按要求提供资料,很多事情还要自己做。当经历了那个过程,回头再看,好像服务了个寂寞,貌似自己来也可以。第一次做,因为没有经历过,但又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找个人做“拐棍”,心理会更有数一些。第二次,可能就会自己做,即使没有那么多的把握,但每一个环节按要求做完,这可能也是签证服务帮你复核一次而已,他永远无法代替你去面签。

只不过,申请对于每个娃只有一次。


科学的不完全归纳

既然能出来分享,学校推出来的娃,看起来申请结果都不错,而娃们在分享中表达出来的成熟度、积极的心态,申请结果是他们应得的。而这种积极的思维和申请的结果不断正向激励,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生赢家的起点。也许有些考试时选拔的科学,美本可能是研究人的科学。教育没有高低贵贱,每条道路都有人成才,只是选择了某条路,便需要研究明白,坚定走下去。


  • 时间管理大师

每个娃都把自己整个高中的关键节点用一根时间线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是事后的总结“美化”,也是经过思考抽象出来的。每个人在当局的时候可能都是谜同时压力山大,但事后看起来,那条清晰的线,一定是复盘得来的。同时,也是下一个阶段新的起点,这样的娃,有什么理由不脱颖而出呢?

记得有一个娃,高二暑假一个夏校,二个实习,白天朝九晚五上班,晚上给远在天边的孩子们上线上英语课,课后还有4个小时的备课。就这么持续3周,我想很多大人也很难坚持下来。其实我记住了很多细节,因为隐私的原因,不想多写。但就这一个时间线,我想已经PK掉很多人,不管他是什么动机,能够坚持下来本身就是同龄人中的少数。


  • 思辨、勤奋

在学术探索当中,每一个娃分享的娃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其中有个娃,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将平时积累的素材的内容、主要思想、自己的评论、对自己评论的评论一一列举出来。这套工具即使不常用,也能看到他思想中的逻辑。这种工具性的东西,比一堆竞赛成绩更丰富,更生动。


  • 积极的态度

在后面听课同学的提问里,有同学会问到一些资源如何获得。分享同学的回答也很清晰,如果你是真的热爱,就会时刻留意相关的信息,自己去找师兄学姐、老师、家长等等。而这些都不是外力可以推动的,是源于热爱和尊重。


  • 直面内心

能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面对自己的缺点,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在分享中,经常会听到他们提起:如何面对拖延症,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自信等等。也许这是申请结果出来之后的一种释然,但能面对这些,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看起来文书是“创作”,但孩子们对自己内心的挖掘是深刻的,在这种看似无标准的过程当中,谁能拿出不一样的东西是对身心极大的考验,而且这种好,是没有标准定义,但却是大家一看就能有共识和共鸣的好。分享中一个孩子对舞蹈的从小到大连续的描写和定义,充分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成长,这种心智的变化,无疑是非常有力量的。


那些无法精准表述的


不管如何表达,都掩饰不住表达的苍白,都不如去看一下娃们的分享,感受一下鲜活的人,无论是视频,还是文字。即使是文字,扑面而来的真诚都可以跳出屏幕。其实任何一套教育体系走到今天,它选人的标准都有迹可循,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不管结果怎么样,一直走下去,终有所得。

我们总是愿意用一些个案来追逐那一点运气,好像脱离高考就可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殊不知一切录取都是一套精密的筛选体系,只不过表达形式不一样罢了。信息的不对称最根本并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这套教育体系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选择。只有弄清楚了底层逻辑,后面的决策才会更坚定。其实最笨的方式反而是最聪明的方式,老老实实一步步走,不投机取巧,是到达终点的最佳方式。

最遗憾的是,也许弄明白之时,也是下一个开始之时。也许人生就是遗憾的艺术,只不过有人把遗憾当成动力,有人沉浸在遗憾之中盘旋不止。文书的“创作”是建立在事实和共情基础之上的,编出来的东西永远是苍白而无力的。

走好每一步,无他。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A股的底在哪里:下一轮哪些企业会起飞?

北京开车挺费脑子

今夜无眠,不是为了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