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对搜房的一点改进意见,希望有用。

1、关于搜房资讯集团最近对新闻阅读页面调整的一点意见。 1)最近新闻阅读页面有一些调整:一是漂浮广告,二是将一篇新闻分成若干个页面。      这两个东西对搜房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了投放的广告位,二是强迫阅读者刷新页面,不断点击。      但这两个东西严重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广告位可以关闭,但每次点击下一段都要出现;      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会降低阅读体验和阅读效率,至少我会尝试寻找其他的阅读源。 2)以上情况的链接示意和截屏。       1)链接地址: http://soufun.com/news/2008-05-23/1771077.htm       2)截屏图片: http://p15.freep.cn/p.aspx?u=v20_p15_p_0805231044236581_0.jpg       3)这篇文章是今天刚刚更新的,不知是搜房和《新京报》之间的独家协议使然还是其他原因,在我写这个邮件的时候还没发现其他网站有这篇文章的链接,但从传统媒体出来的房 产新闻90%都是相同的,我想这类新闻找到其他的阅读源并不是难事。 2、关于搜房网站的一点想法。 1)这些东西很粗浅,毕竟搜房是个经济实体,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方向,这里仅作为一个用户的基本体验作为参考。 2)虽然很多WEB2.0网站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但它对网络的内容提供方式和用户体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time》将"you"作为年度人物。豆瓣(douban.com)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影响力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而用户提供内容的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3)搜房的资讯集团、研究院、二手房、家居等板块已经非常清晰,但就普通用户接触比较多的资讯集团和二手房板块实际上完全停留在传统所谓门户的思维模式上。从内容角度上讲,现在用户对各种信息的二次加工与处理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如果用户愿意,可以借助网路上的很多工具对信息源的信息进行目的性非常强的删减,所以对信息提供方式和用户体验必须非常关注。比如这个帖子: http://blog.yangyc.com/2008/04/23/let-real-estate-info-find-u/ (告别人肉刷,房源自己送上门)。 4)搜房的业务有很多很好的胚子,让用户参与和体验,比如论坛等(个人觉得搜房定位更偏向于

终于,还是想写点什么...

这些天以来,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每天看着网络上的一幅幅照片,总是刻意的保持平静,做着深呼吸,不让人轻易看出心底的那份悲伤。但看到很多孩子的照片的时候,我的心彻底崩溃。做了爸爸之后,感觉自己心底的变化还是不小,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同情,也有了一份耐心与平静。就是这样的变化,让我更无法想象这中折磨孩子们的父母是什么样彻骨的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 捐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但愿这不只是一时的冲动。冲动之后,久久搁在心底最软的那份东西被翻了出来。想成为一个志愿者,没有目的的,发自心底的献出一份心底的爱,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我希望这能成为我生活的常态,不仅仅是有关地震,而是在自己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曾经以为音乐只属于过去

每天挂在网上,大概是因为信息太多了,网眼太大了,每天其实过滤不出太多东西,倒是每天马桶上的《新京报》时间能给脑袋留下点印记。今天知道了 王若琳 , 豆瓣 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能给你一串消息,总能过滤出你想要的。 搜了听了王若琳,从 豆瓣 知道了 张悬 ,知道了 陈绮贞 ,才发现原来音乐不只是每天偶然感觉到的样子。王若琳,一个jazz的小女生,那么多人热捧,简单听了点,倒不是很感冒,大部分是英文的创作,还不如直接去原汁原味的jazz了。但她们的歌倒是值得一听。也才发现有这么一小群人还在做着自己的音乐,给那么一小撮人。直接真的是平的了,很难想象很小众的东西也会有很多人去喜欢,大概就是长尾理论概括的吧。不过这东西不能听太多,偶尔调剂一下才不错。一群衣食无忧的不用为吃饭发愁搞出的音乐,不能天天听。 顺便在豆瓣中找到了一个豆列, 2007年值得一聽的音樂 ,里面的专辑列表,几乎每一个都搜了一下,试听了一段,久违的感觉重新来过,弄得我直想把那破车上的收音机换成CD。而国内,的确不知道该听什么了,其实我一直以为我已经丧失了接受新音乐的能力,原来不是这样。 近期总是利用网上听歌的网站听一些老歌,其实音乐不只是属于过去,大概只能说听音乐的感觉属于过去。听歌不能为了听歌而听歌,偶然来的感觉才是真的感觉。推荐一下 Last.fm , 一个音乐社区,让新事物来的更猛烈些吧!

发烧的选择

清明小长假跟周末好像没什么区别,不过倒是去老二家里有惊喜!房子还是新装修的好啊,看了他家我又有了装修的冲动,房子真是个给人无限瞎想的地方。 最感兴趣的还是老二那套影音系统,投影仪+音响+功放+电脑,看起来真的影院的感觉,看测试碟看的惊天动地,演唱会更是原音毕现。要是反过头两年,真的可能拍拍脑袋也想copy一份,可现在....时不时去他那happy一下就成了。假如真的也弄了一套,我家儿子非吓到不可,也没有多少机会能让它发挥多少功效,很少机会开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口子还真会享受生活,除了一套音响,就是那面对音响的沙发了。只有两个人的位置,沙发旁边的扣手一扳,整个人就躺在上面了,面对着投影幕,耳边被各种声音包围,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享受生活?我烧点啥?嘿嘿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

图片
这话题真要不停的思念了,昨天几乎写完了,死机了,硕果无存,一边思念昨天的文字一边写吧,感觉的确会差很多。昨天是专注于感觉,今天时不时会想想昨天写了什么,尽管没有人让我复述。 《新京报》周六的娱乐版不错,有点八卦还不是彻底的无厘头八卦,有时候还能获得一点有用的信息。在上面看到张雨生《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上网狂搜,发现是台湾版,只能MP3先过过瘾了。从前没有也就没有了,可现在人类失去了网络会怎样? 嘿嘿,那写报告得累死。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是一扇门,不仅通往不是时时都能想起的熟悉的声音,也通往和音乐融在一起的感觉。我有个网名叫radio_man,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很简单,和大学时期的北京音乐台有关。那时路凌涛的《老式汽车》,张有待的《北京新音乐》《午夜蓝调》,郑扬的《校园民谣》都是最爱。让以前只能从杂志上看到的音乐变成了流畅的音符进入我的耳朵和心灵。从那时起,Beatles、nirvana等等等等(省略不知道多少字)才鲜活起来。 张雨生算是比较主流、商业化,特有的声音早就很熟悉,直到《带我去月球》才知道他的另一面(通过卡带渠道只能挺到引进的专辑,其他是万万不知的,那时候信息可远不如现在发达,google还不知道在哪呢或者说我还不知道网络是啥玩意呢),一种在主流和自我之间的挣扎。大学的某年,广播里满是怀念他的节目,现在还能想起午夜里在宿舍的床上听着广播里面的歌... 音乐会因为记忆而丰富,记忆会因为音乐而清晰。一直怀念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快乐来得如此简单。而那时台湾歌手的那种人文关怀并没有完全被商业掩埋。家里还有很多平日搜集起来的老CD,其实也很少听,偶尔收拾柜子的时候看着封面,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现在的主流流行音乐在周杰伦这个牛仔变得很忙之后,还真不知道听啥了。心境变了,环境变了,音乐也变了。大概还是自己变了,现在的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乐趣,并不能因为他们缺失了我们当时的感觉而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电驴在辛勤的下载,快点,快点,最好是直接落下,可别盘旋了!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思念一位歌手,思念一种感觉,思念一段青春。

二月二理发

昨天二月二,特意花了200大元买了个理发器,给儿子剃了一个龙头。小家伙开始还是好奇,中间便呜呜的哭了起来,大概是因为害怕吧,我想他应该还没有为我的手艺感到悲伤的能力。 儿子一天天长大,好像一个时间记录仪,没有他的时候日子还没感觉那么快,因为生活中的变化的确不多。自从他来到家里,每时每刻忠实的通过自己的模样记录着时间的快速流逝。 春天来了,爸妈经常带他出去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晒太阳,连着一个星期,他的小脸和鼻尖已经有了点太阳留下的黑色,再加上我给理了发,越来越有男孩子的特征了,越来越像小男子汉了。估计理发之后不会有人再问:男孩女孩啊? 顺带说一句,理发的推子还真好用,松下的,又支持了一下日货。

血色浪漫

最近好像有点着魔了,总想把《血色浪漫》赶紧看完,好多台在演,看的我稀里糊涂,反正就那么多情节,也不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昨天可算在浙江台把结尾看到了,原来钟跃民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了,倒是符合之前的逻辑。 大概每个人都有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节吧,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背景,这剧还真有点意思。其实想想那个年代的那批人都有点浪漫那个劲,也有周晓白的轴劲。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崔健的歌大概都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弄出来的东西。 忽然发现,崔健、姜文、夏雨、常宽、高旗不知道哪里长的有点像(还是气质像?),跟同事说,他们说没发现,到底像不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