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曾经以为音乐只属于过去

每天挂在网上,大概是因为信息太多了,网眼太大了,每天其实过滤不出太多东西,倒是每天马桶上的《新京报》时间能给脑袋留下点印记。今天知道了 王若琳 , 豆瓣 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能给你一串消息,总能过滤出你想要的。 搜了听了王若琳,从 豆瓣 知道了 张悬 ,知道了 陈绮贞 ,才发现原来音乐不只是每天偶然感觉到的样子。王若琳,一个jazz的小女生,那么多人热捧,简单听了点,倒不是很感冒,大部分是英文的创作,还不如直接去原汁原味的jazz了。但她们的歌倒是值得一听。也才发现有这么一小群人还在做着自己的音乐,给那么一小撮人。直接真的是平的了,很难想象很小众的东西也会有很多人去喜欢,大概就是长尾理论概括的吧。不过这东西不能听太多,偶尔调剂一下才不错。一群衣食无忧的不用为吃饭发愁搞出的音乐,不能天天听。 顺便在豆瓣中找到了一个豆列, 2007年值得一聽的音樂 ,里面的专辑列表,几乎每一个都搜了一下,试听了一段,久违的感觉重新来过,弄得我直想把那破车上的收音机换成CD。而国内,的确不知道该听什么了,其实我一直以为我已经丧失了接受新音乐的能力,原来不是这样。 近期总是利用网上听歌的网站听一些老歌,其实音乐不只是属于过去,大概只能说听音乐的感觉属于过去。听歌不能为了听歌而听歌,偶然来的感觉才是真的感觉。推荐一下 Last.fm , 一个音乐社区,让新事物来的更猛烈些吧!

发烧的选择

清明小长假跟周末好像没什么区别,不过倒是去老二家里有惊喜!房子还是新装修的好啊,看了他家我又有了装修的冲动,房子真是个给人无限瞎想的地方。 最感兴趣的还是老二那套影音系统,投影仪+音响+功放+电脑,看起来真的影院的感觉,看测试碟看的惊天动地,演唱会更是原音毕现。要是反过头两年,真的可能拍拍脑袋也想copy一份,可现在....时不时去他那happy一下就成了。假如真的也弄了一套,我家儿子非吓到不可,也没有多少机会能让它发挥多少功效,很少机会开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口子还真会享受生活,除了一套音响,就是那面对音响的沙发了。只有两个人的位置,沙发旁边的扣手一扳,整个人就躺在上面了,面对着投影幕,耳边被各种声音包围,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享受生活?我烧点啥?嘿嘿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

图片
这话题真要不停的思念了,昨天几乎写完了,死机了,硕果无存,一边思念昨天的文字一边写吧,感觉的确会差很多。昨天是专注于感觉,今天时不时会想想昨天写了什么,尽管没有人让我复述。 《新京报》周六的娱乐版不错,有点八卦还不是彻底的无厘头八卦,有时候还能获得一点有用的信息。在上面看到张雨生《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上网狂搜,发现是台湾版,只能MP3先过过瘾了。从前没有也就没有了,可现在人类失去了网络会怎样? 嘿嘿,那写报告得累死。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是一扇门,不仅通往不是时时都能想起的熟悉的声音,也通往和音乐融在一起的感觉。我有个网名叫radio_man,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很简单,和大学时期的北京音乐台有关。那时路凌涛的《老式汽车》,张有待的《北京新音乐》《午夜蓝调》,郑扬的《校园民谣》都是最爱。让以前只能从杂志上看到的音乐变成了流畅的音符进入我的耳朵和心灵。从那时起,Beatles、nirvana等等等等(省略不知道多少字)才鲜活起来。 张雨生算是比较主流、商业化,特有的声音早就很熟悉,直到《带我去月球》才知道他的另一面(通过卡带渠道只能挺到引进的专辑,其他是万万不知的,那时候信息可远不如现在发达,google还不知道在哪呢或者说我还不知道网络是啥玩意呢),一种在主流和自我之间的挣扎。大学的某年,广播里满是怀念他的节目,现在还能想起午夜里在宿舍的床上听着广播里面的歌... 音乐会因为记忆而丰富,记忆会因为音乐而清晰。一直怀念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快乐来得如此简单。而那时台湾歌手的那种人文关怀并没有完全被商业掩埋。家里还有很多平日搜集起来的老CD,其实也很少听,偶尔收拾柜子的时候看着封面,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现在的主流流行音乐在周杰伦这个牛仔变得很忙之后,还真不知道听啥了。心境变了,环境变了,音乐也变了。大概还是自己变了,现在的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乐趣,并不能因为他们缺失了我们当时的感觉而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电驴在辛勤的下载,快点,快点,最好是直接落下,可别盘旋了! 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思念一位歌手,思念一种感觉,思念一段青春。

二月二理发

昨天二月二,特意花了200大元买了个理发器,给儿子剃了一个龙头。小家伙开始还是好奇,中间便呜呜的哭了起来,大概是因为害怕吧,我想他应该还没有为我的手艺感到悲伤的能力。 儿子一天天长大,好像一个时间记录仪,没有他的时候日子还没感觉那么快,因为生活中的变化的确不多。自从他来到家里,每时每刻忠实的通过自己的模样记录着时间的快速流逝。 春天来了,爸妈经常带他出去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晒太阳,连着一个星期,他的小脸和鼻尖已经有了点太阳留下的黑色,再加上我给理了发,越来越有男孩子的特征了,越来越像小男子汉了。估计理发之后不会有人再问:男孩女孩啊? 顺带说一句,理发的推子还真好用,松下的,又支持了一下日货。

血色浪漫

最近好像有点着魔了,总想把《血色浪漫》赶紧看完,好多台在演,看的我稀里糊涂,反正就那么多情节,也不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昨天可算在浙江台把结尾看到了,原来钟跃民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了,倒是符合之前的逻辑。 大概每个人都有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节吧,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背景,这剧还真有点意思。其实想想那个年代的那批人都有点浪漫那个劲,也有周晓白的轴劲。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崔健的歌大概都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弄出来的东西。 忽然发现,崔健、姜文、夏雨、常宽、高旗不知道哪里长的有点像(还是气质像?),跟同事说,他们说没发现,到底像不像呢?

杂事一堆

时代的晚上:想廉价参加一把老崔的狂欢,看来还是钱少的人多,低价票没了,又舍不得花钱,只能想想了,最近支出太多,只好有所舍弃。 CANON 400D:以儿子为借口满足自己的小欲望。看相机的顺序是,400D-D80-40D-D80-400D,下手的时候还是买了个400D,无他,钱包决定行为。我也没啥C家或N家的情节,之前倒是比较喜欢NIKON,最近对CANON比较感兴趣,无他,一句“感动常在”直接杀到心中软软的地方,王力宏傻傻的“尼康就是不一样”,有啥不一样,呵呵。 书本:《地下乡愁蓝调》《遥远的乡愁》。乡愁都跟音乐有关,都跟台湾有关。一本是台湾人写的,一本是写台湾的。马世芳的文笔好的要命,公路的资料还算齐全,其实,都是勾起了有关青春和音乐的记忆。想起了打口带,想起了宿舍走廊,想起了那把破吉他。 北京CBD:前天去东面转了一圈,变化真是大。在CBD内办公时候看到的效果图基本都变成了真的,看起来都跟图差不多,嘿嘿。中央电视台的板凳也有了雏形,说实话,是挺让人担心要倒了。每天在西面和北面活动,冷不丁去东面一趟,直接的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难以复制的激情和难以阻挡的买房行动

上上周去看了北京顺义马坡地区的两个项目,一个叫香堤漫步,一个叫纳帕尔湾,两个项目挨着,邻居。这两个项目距离奥运水上公园大概2公里,但那个公园我的确没看出什么特别的,但周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真的不是一般的好!回来一直想写点什么,一直没动笔,想法越搁越少,再不写就没了,赶紧挤出来:激情能复制吗? 香堤漫步是龙湖地产的项目,产品要符合90/70政策,其中有别墅,还有看起来像别墅的花园洋房,曰“别苑”。别墅开盘当天一扫而空(当然是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客户积累),现在卖的是“别苑”。 “别苑”实际就是6层带电梯的板楼,产品基本在90平方米以下,立面和别墅是同一个风格,单价大约10000元/平方,总价不超过100万。首层有个150平方左右的户型,送一层地下室,总价300万。 项目就做了一个会所和一个小小的样板区,但经过曲折的林荫道进入销售空间的过程让人相当的愉快,由于总价低,现场也不是一般的火爆,在调控政策下,房子看起来跟白菜还是差不多。龙湖地产刚进入北京,但蓄势已久。香堤漫步虽然展示空间不大,但从建筑风格、施工工艺、产品创新方面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用心在做事情,连销售人员的笑脸都充满了激情。 纳帕尔湾的工作团队是“纳帕溪谷”的原班人马操刀制作,这在他们的宣传资料和网站上也一再作为重点推出。“纳帕溪谷”是在2004年开创了北京别墅产品设计和营销的一个时代,给无数人提供了梦想家园,给专业人士提供了营销范本,那时,能感觉到纳帕溪谷中蕴含无限的激情。 凭心而论,纳帕尔湾的产品创新也比较到位,其中4个别墅一个组团,首层的错层很好地解决了地下车库和内庭院的问题,同时顺利地将地下车库和地下室自然地纳入到销售面积当中,摆脱了之前别墅地下室总给人“白送”的感觉。 就在纳帕尔湾创新的同时,表面上更多看到的是对“纳帕溪谷”的复制,从建筑风格和营销方式,当纳帕溪谷成为一种新的“别墅营销标准”之后,再来看纳帕尔湾,“复制”完全掩盖了创新的锋芒,而这种创新,更被人感觉到是解决相对高容积率下别墅规划一种很好的方式。纳帕尔湾全部为独栋别墅,总价500万以上,现场自然冷清了很多,。 房地产产品的创新在投资方和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飞速地变化着,一个产品中除了心血还有“心思”,事情做到了,比尔自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感受到。技术可以复制,“心思”、“激情”却像产品中的“神”,只能感受,没法复制。 同时,除了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