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折磨

这几天很折磨,心智的折磨。顺道说一声,昨天犯懒,没早起去挪车,比我勤快的警察在我的窗户上贴了条,生活成本真是高啊。 很多问题困扰着我,感情和钱是可以分开的么?朋友和生意是可以分开的么?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什么是理性?而自己,是不是还有点侥幸的心理和偷懒的心理?未来又是如何?选择是赌博么?一系列的问号与权衡让我无法抉择。 而同时,不止一个人直接的说我不会做人,也许吧,其实一切都是个度,都是点到为止,为什么一定要清晰呢?为什么呢,但又为什么不呢?什么是职场,什么是做人,什么是感情,什么是职业人?好像知道,好像不知道,好像做不到。道理是如此的简单,做起来确是如此的难。可能自己还是存在着侥幸和赌博,但又为什么不呢?也许真的去除掉这些心理,才会真正成为职业人? 心智没有成熟,需要去磨练吧。什么样的舞台上演什么样的悲欢离合。三十几岁是初长成呢还是刚刚开始呢?我有很多的问号,很多的困惑,但也许这些本来就不是问题。庸人自扰?或许他说的是对的“结婚、生子、然后成人”,尽管不好听,但的确,大概这样吧。过程过程过程,其实世界不会为我而改变的。 该死的CPU是不是硅胶没粘牢,怎么总是让风扇嚎叫!吵死!

选择

这几天又是加班,居然已经习惯了每天6个小时左右的睡眠,虽然下午有时候会有点困,挺挺也就过去了。终于差不多了,也能早点回家,又来了一堆事儿,虽然不是工作,比工作还麻烦。做选择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却必须做出抉择。这种选择除了经济上的还有感情上的、生活方式上的,真是麻烦。 昨天在等待汇报之前看了一篇文章, 泸沽湖边,简单生活 ,帖子中描写的生活就像一个童话,是梦还是现实?除了祝福之外,也有很多质疑,把它看做城里人小资生活的一个片段。我们无从知道,但只是从这平静的文字里,感觉到人与天空是如此的近距离,而这种生活,就像能看得见底 的水。 麻烦。一句话,很有道理,想得少了,自然就幸福了。

重生

ghs.google.com完全被封,我的两个blog顺便也惨遭屠杀,几经折腾,最终在 lampdrive.com 购买了最便宜的虚拟主机,99元/年,服务器在米国,他们说完全拒绝敏感信息,被搞掉的风险相对较小吧。两个blog最终都用blogger平台发布,利用其FTP功能发布至空间。折腾完了,发现ghs.google.com居然被放出来放风,晕菜。 99元/年+几个域名的费用,每年费用控制在300元左右,再不能多了,玩玩的成本也挺高的,产生收益还差不多,这是纯投入,呵呵。喜欢google一系列的免费服务却没法平稳使用,晕菜…

管空格制与和空格谐

两空格会来了,G空格F空格W也发威了。GAE彻底被封了,又没法享受资本主义的google提供的优质服务了。很是想不明白,连blogspot.com都放开了,为什么不能放开ghs.google.com,让google的服务重见阳光。 我的“ 城事志 ”、“ 地产观察 ”一并被和空格谐了,我是多么的无奈。这些文字本来就是玩儿的东西,又不想通过它带来太多的收益,顶多算个自娱自乐,有点自恋倾向的表达。无奈… 其实国内的很多服务确实不错,blogbus.com、yo2.cn,域名费用一年也好几十呢,不想再投入了,还不如自己买个空间,还可以玩玩别的。我要是他们,一定在两空格会上提案: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

台湾台湾

台湾的政坛从来都是喧闹的,仅看我们最常看到的报道,好像整个台湾都是那样。最近几天偶然看了几期专访和一些帖子,有时候也在问自己,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与政治无关,仅与生活有关。 在我这个年龄,除了历史课本之外最形象的台湾便是来自于小虎队、东方快车、王杰、姜育恒等歌手吧,那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大致名字是“来自台湾的歌”给了我们一个看台湾的门,尽管只是一道小缝,却像一个大千世界一样吸引着我。身处小镇,资讯不如现在这般发达,加之年龄小,听罗大佑等“文艺型”选手是后来的事情了。那时候的飞碟唱片、滚石唱片都是非常风光的,除了歌之外,专辑里面的一点点小故事、文案都令人着迷。大概是青春期渴望长大的一种心情,幻想一种经历吧,但台湾流行音乐哪怕是商业的操作,都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劲儿在里面,香港的流行音乐,更喜欢台湾。 再后来,音乐或者说流行歌曲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虽然也还依然关注,但已经不是那种味道了。我的生活变了,其实,音乐也变了。最近对台湾的印象除了陈水扁和马英九,大概就是一个同学娶了一个台湾老婆,也让人感叹世界真的是平的。 近两天关注台湾,却是因为几个人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气质。第一个是 《海角七号》 的导演 魏德圣 ,很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也听说这是一部只有台湾人才可以看懂的电影,所以没有刻意去关注这部影片和这个人。偶然间看到凤凰卫视对魏德圣的 采访 ,却发现他是如此“安静”的一个人,听着他在屏幕前娓娓道来那些往事,那么平静地去描述过去的事情,“平静”地对待家人的离去,这种状态并不是谁都可以,那种平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第二个是《鲁豫有约》的 刘若英 ,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感觉很舒服。在《为爱痴狂》流行的那段时间,曾经关注过她,后来因为《似水年华》的原因,老婆和我还找机会去了一次乌镇。后来慢慢不再关注,只是偶尔看到一些花花绿绿的演唱会,最有印象的恐怕就是《新结婚时代》了。而鲁豫的访谈,刘若英所表达出来的虽然不是安静,但却是另外一种平和,一种随性和自然,不管它是不是刻意经营出来的,但传递出来的感受不是随便就能有的。 第三个是 豆瓣 上的这一系列 帖子 。现在被各种“媒体”搞怕了,倒不是真的想反动,而是想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一些“所谓真实”的想法,有些事情本来是真的,但很可能一些人翻译了之后,都会惯性的以为是假的。而这个帖子至少真的反映了一些台湾人的想法,对大陆和台湾之间关系的看法。这个帖

大学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梁文道的 《通往中國夢的階梯搖搖欲墜》 ,恐怕有太多人有共鸣。 10年前,我毕业。记得那时候的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你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于普通院校的我,也遭遇了被拒收简历和很多白眼,但却从来没有挫伤我的信心,那时候的我天真的相信这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会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在等着我,而我也会在这个茫茫城市扎根,寻找我的梦,尽管这个梦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也没有具体到要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但就是这么一种懵懂或者稀里糊涂的信念支撑着我参加一场场招聘会,去拜访一个个单位。虽然兜里空空,没有背景,就这个貌似空洞的信心和热情,一直支持着我向前走。 而现在社会转变飞快,学生们在这个环境里也今非昔比。近两年身边有几个人面临毕业和就业,个中的差异一是让我怀疑现在的学生是否还有梦想,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折合成房子车子票子,另外就是社会的公平。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社会资源逐步集中在一部分人手里并逐步更加稳固。家庭和父母的财力是无法均衡的,刚毕业父母就给一次性买房、买车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少奋斗几十年”的人群随不在少数,但这更多的与父母的实力与理念有关,个人财产的支配也无法干涉。更进一步的说,这部分强势人群的子女可以依靠资源获得一份良好的工作和对未来的憧憬,而其他的普通人的子女面对的环境已经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的心理摧残的地步,这种经历恐怕会给价值观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美国式梦想是一个典范,我又想起了"Change, we can! “。大学之路改变人生大概是“中国式梦想”吧,而这条路的未来之光又在哪里?

情人节

情人节的前一天,在商场转了半天,看了那么多东西也每个头绪,看上的东西太贵,便宜的东西不入法眼。最有趣的是在化妆品柜台、珠宝首饰柜台等地方,有很多转来转去犹疑不定的男士们,而各个商场也特意提供礼品包装等服务。转了一圈也算有点收获,对发卡之类的东西算是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看的上眼的发卡也价值不菲,以前总认为什么黄金啊、钻石之类的东西算首饰,原来发卡也算作一类。 至于我最后买了啥,只有老婆知道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