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搜房网之一 前言

边写边想,边写边改,边写边搜集信息,信息来自于各搜索引擎,观点仅代表个人瞎想。 一、前言 从2004年以来,房价比股市牛多了,到2007年,北京很多地方的房价都已经翻番。在市场火爆的大背景下,却是整个行业的深度整合。从北京来看,房地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开发商: 在各个项目销售火爆的表象下,状态水火两重天。有项目在操盘的开发商一边挨骂一边收钱,没项目的开发商独自叹息。游戏规则的改变让购买股份和转让股份的行为天天都在洽谈、发生,"干净"的项目基本被吃的差不多了。土地门槛的提高,让房地产开发回到了它的本质,这本来就应该是资本的游戏。大的越大,小的灭亡。当政府的游戏规则逐渐透明,资本就出来当主角了。 代理商: 在北京,恨不得一堆垃圾贴上"房子"的标签也会大卖,中介机构的价值萎缩,剩下的价值就是保证程序,事务性劳动变成了主体,代理费一降再降。向外扩张也就理所应当,在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又成了布道者。很多公司在做代理的同时,也谋求转型,但中介最终的形式:地铺,已经被抄了后路。剩下的顾问业务的价值终归是小数目,规模中小时尚可,当扩张到一定程度,代理又成了欲望冲动,毕竟现金流才是硬道理。 广告商: 地产专业广告本来就适合作坊式发展,或者夫妻店形式,适合小富即安的心态。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广告和代理一样价值萎缩,只要打个报纸告诉人家我这有房子就行了,创意反而不是特别重要了。而广告公司另立山头更容易,于是老牌的公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出来的兵虽然没牌子,但有人,有创意,有更低的价格。于是乎,翻开报纸,没几个熟悉的公司,但山不是那座山了,人还是那些人。还有些也下放二线布道去了,承担加速二线城市的市场化工作去了。 媒体: 据说《北京青年报》的楼都是开发商用广告费给堆起来的,在卖方市场,媒体的钱是首当其冲缩减的,留下来的钱还不如发给骨干人员,一版北青的价钱发给骨干,估计得被咂晕了。还得往媒体花钱,但就从报纸的厚度和地产广告版面上看,萎缩是不用说的。当然,在这个泛营销的年代,报纸的衰减是必然,还是有很多从前不被注意的渠道比以前过的滋润。 政府: 按说这才是主角。所有的变化都是它一手操控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然它用各种手段让老百姓安心,把各种责任都推到开发商身上,但它是最有实力的操控者。虽然它的很多手段导致的后果都和它说的目的不相符,

西山晴雪

图片
东北下大雪把我忙活够呛,当天晚上不停的换到辽宁台看新闻。 这事让我想起几年前北京那个路面结冰的晚上, 我倒是挺期待这种事情的发生的,呵呵, 人在这种环境下一下子会变得很乐观,虽然是在无奈的背景之下。 北京的雪后天空晴朗的有点刺眼,不习惯, 在四环路上就能远远看到西山晴雪,漂亮。

又是一年一(火车)票难求。

又是一年回家时。 托了几拨朋友外加票贩子,结果14号的火车票还是没有拿到,今年所谓向别人预定的票再一次不知踪影。年年都必须经历一次镇痛,真是要命。现在估计类似北京上海深圳这种的流动人口巨多的城市没有几个人能够安心工作,火车票绝对是第一热点。 今年火车票没涨价,14号~16号的火车票好像比往年更难买。虽然没看见票在哪里,但我也不是太急,到最后甭管哪天总能走掉。这么多年年年票紧张,但哪年也没听说谁因为没买到火车票而未能回家,只能说权利寻租在这里起了大作用了,只是听说谁加了多少多少钱才买到票,谁经历了多少多少曲折的才搞到票。这年头,加多少钱只是一个谈资而已,为了回家,加多少钱已经不敏感了。 恰巧昨晚看了《焦点访谈》,讲述绿皮车的故事。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承认火车的服务这么多年来的确有所提高,但也不能净挑相对好的说吧。去年我也是坐绿皮车的卧铺回家的,硬座的窗户都开了,谁爬上去算谁,好多有票的没能上车。而《焦点访谈》中的绿皮车真的算不上严重超员。唉,每到《新闻联播》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把台调到北京2的"八卦新闻"(老婆起的名字),并不时挤兑我,但这八卦还真有点意思,也算是百花齐放吧。 最后,转个笑话,不知是编的还是真的: 今天上班遇到一件搞笑的事情,我在出租车里听到别人打电话到电台点歌,有一个男人打电话进去说:"我是外地人,现在回家的车票买不到了,只好在这里过年了。我想点首歌。" 主持人问他:"你想点歌送给谁?" 我当时还想这还用问,肯定是远方的父母亲人了,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想点一首陈小春的《算你狠》,送给火车站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所有票贩子!

满城尽带黄金甲—杰王子的盛宴

部分电影在国内真的也工业化了,从开拍就开始吊着你的胃口,商业的力量是不能忽视。和其他电影一样,电影还没上映,就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想不知道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举家到电影院去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爸妈老婆和我。 老婆出来了:"冯小刚的功力还是不如张艺谋,比《夜宴》好看多了。老妈:"比《无极》好看,至少知道在讲什么"。虽然在这个时候看了一个悲剧,但却算是开心,至少觉得这两个小时内的40元/人还算值得。故事的情节就不说了,自己去看。反正比《英雄》强,《英雄》简直就是月光宝盒,还可以推倒重来,也比《十面埋伏》好,那里面的刘德华好像就不是那个戏里面的。 于我,满眼的华丽让我觉得有些窒息,老谋子对色彩的把握的确无人能比。对情节我没法评价,也没想法,只是觉得国内的大片都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里面被导演塞进了太多的期许和目的,情节反而是最不重要的,电影也不那么重要,也许导演们总是想证明什么吧,最重要的还是票房,而在简单的情节骨架上,安排了更多的碎屑,能发挥导演特长的杂碎。《无极》是为了证明陈也可以商业,《夜宴》是这个电影倒是让我觉得奥运会的导演张艺谋还真是合适,因为卡塔尔人刚刚让我知道原来开幕式和闭幕式也可以像大片一样上演。 于我,对这个片子里面印象最深的是周杰伦,不是他的角色,不是表演,是音乐。在老谋子华丽的色彩下,吐字清晰的《菊花台》是这般凄美,当音乐响起,当灯光亮起,坐在影院前面的我回头望去,居然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听着这首歌,好多女孩揉着眼睛。在这场视觉盛宴里面,隐藏着流行文化下的耳朵的大餐,的确,《黄金甲》为菊花台增色不少! 不多说了,老婆说,去买一张《依然范特西》,正版的,这恐怕是最大的肯定吧。

艺术!艺术!!艺术!!!

图片
最近几篇博客开头基本都是"好久没博了",这次也一样。 这几天北京的风扫了落叶满地,我也忙活了半天,为了客户的艺术区。为此专门去久闻大名的798看了看,因为在网上见得太多和耳朵听的太多,反而没有太多的感觉了,而其他的几个艺术区倒是有些新鲜感。说真的,让我看看房子还行,看艺术,狗屁不通,啥也不懂,权当看热闹了。不过艺术家和普通人的确不一样,行为来自于脑袋,主要还是脑袋不一样。 说起来艺术家也挺不容易的,哪里来那么多的创意和新鲜,哪里那么容易超越啊,绞尽脑汁和别人不一样也挺不容易的。这年头只要你想到一件事情,到网上google一下,基本都能找到成熟或半截子的样品,真是郁闷。艺术被商业化也是趋势,艺术家也要吃饭,也是人,商业运作才能有更大的商业回报,商业行为才能赚钱。 艺术家的房子或工作室也挺有趣的,我看了之后的总体感觉就是,设计费心,建设成本尽量节省。反应的全是思想,本来挺便宜的东西随便搞搞还真的有点味道。随便贴几张照片,因为网上同类的东西挺多的。google一下能看到很多比我拍的好的。 另外,手机买了N70真是个幸运的事情,如果当年买了E61,随身带个相机好麻烦。现在对照片要求越来越低,能记录就ok了,一直想买个数码单反,想想又不知道能干嘛,口袋又紧张,不买也挺好。还是用我的手机记录吧,我的脑袋成不了艺术家。 以下照片都是我的N70拍摄的。 798已经变成了艺术类公司的集散地,里面商业氛围很浓,公司水牌到处都是。 798里面的老爷子,传神! 很久没有听说过梦想和理想这两个字了,眼前都是现实。 光影,如果是摄影家和我比,照片表现的估计都看不出来是一个地方。 食堂,曾经熟悉的名字,不代表一样的意思。 同样的用途,展示不同的内容,很多年前的公告栏了。 Technorati : arts

专注的力量,再看我散漫的博客。

在网上闲逛,找曾经听过的音乐,看见 涅磐中文 这个网站,虽然不多的内容,让我感觉到很丰满,想起我现在的博客。 现在的文字是如此干巴巴的,让自己都懒得回头再看,基本都是叙述,没有感情的叙述。内容也是散漫的,随意的,大概就像我的状态。 昨天有人说我老了,对周边的事不感兴趣了,大概是这样吧,文字是有感情的。我的文字好像"很客观"客观到没有感情。没劲,自己都感觉没劲,怎么才能专注的投入一件事情呢? 写不下去了。

央视咋和汤臣一品干上了?

早上看《第一时间》,采访了汤臣一品,也满足了俺的好奇心。早上到单位上网一看,还是"天价楼盘",而且好几个网站都有,再一看,是《经济半小时》干的。 为什么呢?没整明白。汤臣一品卖11万一个平方,第一次听说时候只觉得开发商想钱想疯了,但市场经济下也无可厚非,人家选择了,并承担卖不出去的风险,愿意咋的就咋的。 不知央视出此举动是出于何种目的,是哪位领导看不惯了?把汤臣一品扣上带动房价上涨的帽子好像有点过吧,这种东西距离老百姓本来就远,大家当花边新闻听听也就完了。要是真关注房价上涨,怎么不去看看普通主流价位房子的价格走向? 另外,《第一时间》播出了汤臣一品老板接受采访的片断,部分话语虽说有道理,但的确不中听。针对这些言论而反馈的互动短信可想而知。真搞不懂央视想干嘛?一直给我印象不错的2频道脑袋可能也进水了…… 链接: 上海天价楼盘调查:每平米成本3万售价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