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湾

台湾的政坛从来都是喧闹的,仅看我们最常看到的报道,好像整个台湾都是那样。最近几天偶然看了几期专访和一些帖子,有时候也在问自己,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与政治无关,仅与生活有关。

在我这个年龄,除了历史课本之外最形象的台湾便是来自于小虎队、东方快车、王杰、姜育恒等歌手吧,那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大致名字是“来自台湾的歌”给了我们一个看台湾的门,尽管只是一道小缝,却像一个大千世界一样吸引着我。身处小镇,资讯不如现在这般发达,加之年龄小,听罗大佑等“文艺型”选手是后来的事情了。那时候的飞碟唱片、滚石唱片都是非常风光的,除了歌之外,专辑里面的一点点小故事、文案都令人着迷。大概是青春期渴望长大的一种心情,幻想一种经历吧,但台湾流行音乐哪怕是商业的操作,都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劲儿在里面,香港的流行音乐,更喜欢台湾。

再后来,音乐或者说流行歌曲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虽然也还依然关注,但已经不是那种味道了。我的生活变了,其实,音乐也变了。最近对台湾的印象除了陈水扁和马英九,大概就是一个同学娶了一个台湾老婆,也让人感叹世界真的是平的。

近两天关注台湾,却是因为几个人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气质。第一个是《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很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也听说这是一部只有台湾人才可以看懂的电影,所以没有刻意去关注这部影片和这个人。偶然间看到凤凰卫视对魏德圣的采访,却发现他是如此“安静”的一个人,听着他在屏幕前娓娓道来那些往事,那么平静地去描述过去的事情,“平静”地对待家人的离去,这种状态并不是谁都可以,那种平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第二个是《鲁豫有约》的刘若英,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感觉很舒服。在《为爱痴狂》流行的那段时间,曾经关注过她,后来因为《似水年华》的原因,老婆和我还找机会去了一次乌镇。后来慢慢不再关注,只是偶尔看到一些花花绿绿的演唱会,最有印象的恐怕就是《新结婚时代》了。而鲁豫的访谈,刘若英所表达出来的虽然不是安静,但却是另外一种平和,一种随性和自然,不管它是不是刻意经营出来的,但传递出来的感受不是随便就能有的。

第三个是豆瓣上的这一系列帖子。现在被各种“媒体”搞怕了,倒不是真的想反动,而是想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一些“所谓真实”的想法,有些事情本来是真的,但很可能一些人翻译了之后,都会惯性的以为是假的。而这个帖子至少真的反映了一些台湾人的想法,对大陆和台湾之间关系的看法。这个帖子不乏“愤青”的留言,但可贵的是,大多数人都可以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来描写自己的状态,而非刻意让别人觉得自己对。

第四个是马世芳这个人,买过一本他的书,《地下乡愁蓝调》。最近因为《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他的名字又一次被关注,包括那篇《解读罗大佑》。虽然他不能代表整个台湾,却也能品出另外一种心情。

第五个是《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一系列文章。其中描写的台北故宫的状态,很多小孩去那里参观、去感受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就像一个邻家的图书馆。而我们的故宫呢?而我们又有时间去品味这些东西么,我们去故宫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拍个照,我来过了?故宫一直都在那里,因为心态不同,故宫也就不一样了。

说了这么多,都是很细微的感受。但却发现了一种平和、一种安静,我不相信整个台湾都是这样的状况,但也不相信整个台湾都是电视中所演的政治肥皂剧。回想想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目的感、目标感强的不能再强,在某些方面是好事,可我们发自内心的乐趣在哪里?最后再八卦一下,前面提到的两个访谈让人很舒服,回想想央视的一系列访谈,我更想作为一个倾听者,旁观者,而不是一个被说教者。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台湾呢?

评论

Unknown说…
也看了凤凰卫视对魏德圣的采访,和你有一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平和。也喜欢刘若英,她的几首歌虽然因为自己的五音不全一直唱不好,但真的很喜欢。我不喝奶茶,却喜欢刘若英的怡淡和,真实。不知什么时候能去台湾,也不知未来两岸到底会是什么样。作为普通人,我不想去想什么,只希望,同有幸福的生活。

但,今天上课,当我们这些所谓的政策研究者/制定者/国际关系学者坐在一起,谈论今天的世界,和中国,台湾问题就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北京开车挺费脑子

开心网001